首頁 >  民族智庫

用光影呈現平凡人身上的光芒

發佈時間:2023-12-14 11:16:22 | 來源:新華日報 | 作者:周嫻 | 責任編輯:米思婕

近日,以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周維忠先進事跡改編拍攝的電影《光明使者周維忠》在全國上映,影片再現了儀徵“農電工”周維忠的感人事跡。而這部影片的製片人,則是同樣也是儀徵人的80後青年陳筍。2014年,他放棄新加坡投行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儀徵創業,《光明使者周維忠》是他拍攝的第三部揚泰本土題材影片。

一個海歸年輕人,為什麼會選擇去拍攝一部本地題材的影片?陳筍説,自己的父親也是儀徵馬集鎮的一名“農電工”,小時候,他常跟著父親村前村後跑,修電錶、標電桿號牌,也經常聽父親誇周維忠叔叔,那些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的溫暖故事,讓年幼的他聽了心潮澎湃。

從事農電工20多年來,周維忠用“上面有電費減免政策”的愛心謊言,個人出資為殘障、困難家庭累計墊付電費12萬元;常年幫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維修房屋、收割莊稼,為他們養老送終;帶領黨員服務隊修危橋、裝路燈、直播帶貨,從幫1家到幫15家……“周維忠叔叔所做的每件事也許是平凡的,但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平凡,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這樣的人值得被記錄,被歌頌,讓更多人知道。”正是抱著這樣的初心,陳筍全心投入這部主旋律影片的拍攝。

“海歸青年”“投行金領”“新晉導演”……1985年出生的陳筍有很多身份,但他自己最珍視的還是“儀徵人”。海外留學和工作的經歷讓陳筍對祖國和家鄉有更深沉的感情。“在國外待過,才更能體會到祖國的意義。”他説。

如何以青年人的視角和講述方式,把家鄉的故事、中國的故事,更動情地講給別人聽、講給世界聽?陳筍從投行輾轉到影視業,他願意去做這個嘗試與探索。

2018年,他拍攝了電影《丁文江》。泰興人丁文江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山鼻祖,中國第一幅現代地圖的主要繪製者。“丁先生是位極具人格魅力、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這樣出色的泰興人卻鮮為人知,太可惜了!”陳筍和創作團隊查閱大量文史資料,採訪上百位專家學者,以影像的方式動情呈現了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丁文江的傳奇人生。

2021年,他拍攝了《垛上花》。興化垛田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垛上花》以興化垛田為背景,講述了新時代女村官葉夢虹聚焦垛田資源、發展生態旅遊、實現鄉村振興的故事。“其中,既有千垛菜花的特色,也有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有基層幹部如何解決農村發展問題,這些都是興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真實寫照。”

主旋律電影,如何才能拍得好看?作為一名海歸年輕人,陳筍有自己的講故事哲學。他認為,“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個平凡人都自帶光芒。作為電影拍攝者,就要從時代裏、從生活中取材,拍出平凡人身上的光芒。”

“電影無需製造淚點,生活遠比劇本精彩。”拍攝時,陳筍從不刻意拔高人物和煽情,也不過於戲劇化“加工”,而是通過平實的鏡頭,還原出人物最真實的面貌,“真實最動人!”他説。

籌拍電影《光明使者周維忠》時,陳筍多次帶領創作團隊對周維忠家人進行採訪,將生活中的很多細節融入電影中。比如,周維忠妻子蘇俊琴為了幫家裏還債外出打工,和丈夫兩地分居13年,得知錢被丈夫用來幫扶村民後心生埋怨,可看到丈夫含淚説“辛苦你了”時,哽咽不已。再比如,村裏有個認周維忠做“電爸爸”的智障兒童,周維忠給他買衣服、帶他洗澡理髮,女兒無法理解。多年後無意翻出了150多本村民托父親保管的存摺,捧著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女兒淚如雨下。

“揚泰地區文化底蘊豐富,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陳筍覺得,用光影把這片土地上值得記錄的人和事留存下來,讓大家看到新的變化,建立深植於心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事。陳筍希望通過自己拍攝的一系列影片,讓家鄉擁有更多的“文化名片”。

“揚州是江河交匯處,歷史上又是漕運和鹽運的樞紐,十二圩因鹽而生幾經沉浮,這些都是很好的題材。”接下來,陳筍還想拍一部關於運河的電影。

陳筍説,“家鄉的故事其實也是中國鄉村發展的縮影。”作為儀徵人,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將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溫暖故事,以及翻天覆地的變化,講述給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把家鄉故事講好了,中國故事也自然更加鮮活精彩了!”(記者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