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內蒙古阿拉善:人才賦能生態治理 昔日沙荒“披綠生金”

發佈時間:2023-12-06 11:27:0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魏建春 | 責任編輯:米思婕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堅持人才引領生態治理,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政策支援,推動人才平臺升級,加大創新成果轉化,努力為北部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引進專業人才 探索科學治沙新路徑

自1984年起,阿拉善盟為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組織和引進林業專家在騰格裏、巴丹吉林、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開展飛播治沙科學試驗,與全國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簽訂産學研合作協議,引進荒漠化治理高層次人才團隊3個,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4所,打造各級創新平臺載體288家,攻克“防沙治沙—資源開發—高效利用”全技術體系中的瓶頸問題。

2016年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團隊在阿拉善盟開始生態保護工作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在專家的指導下,阿拉善盟在沙生植物育苗、造林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讓689.3萬畝荒漠變成灌木草場。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已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9100余萬畝,完成飛播造林面積689.3萬畝,全盟沙化土地面積較2004年減少1132.95萬畝。

強化政策支撐 打造生態治理新成果

為給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穩定的産業支撐,阿拉善盟先後出臺50條人才新政、24條科技新政,鼓勵支援生態建設人才開展科研創新。16個省市自治區、5個國家的35家研究所和高校的專家團隊聚焦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沙地葡萄、駱駝等優質沙漠動植物資源,進行技術難題、産品研發、市場行銷等方面攻關,幫助當地企業和農牧民群眾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産品價值。

推動成果轉化 實現治沙與致富共贏

阿拉善盟柔性引進科技創新創業急需緊缺人才和團隊,推動産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科研成果轉化。有關部門先後推動一批特色生態産業企業與5個國家、16個省市自治區的35家研究所和高校開展科研合作,形成集種植、加工、生産、銷售于一體的産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

目前,阿拉善盟直接或間接從事生態沙生産業的農牧民3萬餘人,每人平均年收入從3萬元增長至數十萬元。特色生態産業增加值也由2016年的15.42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70.49億元;“十四五”期間,産業産值預計可達400億元。、

(作者 魏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