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一粒種子的援藏之旅

發佈時間:2023-12-01 15:43:13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 作者:王澤昊 | 責任編輯:馬蓮蓉

20多斤種子——這是楊艷斌初到山南時,行李中“最重要的東西”。

顧不上高原反應,楊艷斌一進藏便帶領團隊扎進試驗田。整地、施肥、播種、觀測記載……育苗工作紛繁複雜,高原上引種試驗的難度超出他的預期。

經過不懈努力,楊艷斌團隊從20多個籽粒玉米品種中,成功地篩選出能在西藏高原地區安全成熟的籽粒玉米品種:“先達101”“三北102”“先達103"。

image.png

(楊艷斌在田間觀測記錄 受訪者供圖)

站在田埂上,望著一片片成熟的籽粒玉米,楊艷斌笑了。

楊艷斌身材瘦削。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見面時,他正頂著烈日在玉米地裏穿梭、勞作,衣袖和褲腳高高捲起,鞋子上沾滿泥巴。

47歲的楊艷斌,是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高級農藝師。2021年3月,他作為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專業人才參加農業“小組團”工作,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市,被同事和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老楊”。

老楊援藏已兩年有餘。日復一日的忙碌中,他的頭髮稀疏了,皮膚黝黑了,衣衫寬鬆了。令他欣慰的是,引種的籽粒玉米已成為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希望。

“老楊就像一粒種子,把自己融入了這片土地。”湖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領隊王雲清説。

背上種子去西藏

2021年初,為服務山南市農業發展需求,湖北援藏工作隊選派楊艷斌赴藏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接到任務,老楊既興奮又擔憂:機會難得,但自己能擔起這份責任嗎?一連幾天,他都睡不踏實。

“玉米和蔬菜培育是我的強項,我可以利用有限的援藏時間把專業能力發揮到最大,爭取多做些事情。”楊艷斌暗下決心,隨後制定了一份詳細的“進藏備課表”,大到進藏後開展哪些農業課題研究,小到計算育苗、試種的時間節點,事無巨細。

20多斤種子——這是楊艷斌初到山南時,行李中“最重要的東西”。為精挑細選出這些種子,他做足了功課。

“山南屬於高原溫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常見土壤類型是沙質土。這些因素對農業發展影響很大,選種必須揚長避短,才能提高試驗成功率。”老楊上網翻閱大量資料,充分研究山南的氣候條件、本土農作物種植情況等,搞不清楚的就打電話請教當地農業專家。

了解山南基本情況後,老楊馬不停蹄地走訪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多位專家教授,最終有針對性地挑選、徵集了80多個玉米和蔬菜品種種子。

為了不誤農時,確保進藏後及時開啟春播育苗工作,老楊一再精減行李中的衣物,帶上20多斤種子,踏上了援藏之路。

種出新希望

如今,田地裏翠綠的玉米稈已經比楊艷斌的個子還高,玉米粒圓潤飽滿。在老楊眼中,這些玉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寶貝”。

這個玉米品種被稱作“籽粒玉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屢見不鮮,但在山南卻是首次種植。

“不同於主要用作飼料的青貯玉米,籽粒玉米具有産量高、營養價值高的優勢,糧飼兼用。由於西藏海拔高、氣溫低、積溫少,對籽粒玉米的生長有一定限制。此前,在較高海拔地區一直沒有篩選出適宜的種植品種。”楊艷斌説。

“我們飼養的藏雞需要高營養飼料,每年消耗3萬噸籽粒玉米,基本靠從外地調運。一年僅運費就要1000多萬元,生産成本很高。如遇意外,飼料供應就沒法保障。”西藏宏農藏雞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宏林道出了當地畜禽養殖企業的困擾。

探索糧食增産點,緩解糧飼爭地矛盾,服務畜牧養殖業發展,成為楊艷斌團隊農業援藏的發力點。

顧不上高原反應,楊艷斌一進藏便帶領團隊扎進試驗田。整地、施肥、播種、觀測記載……育苗工作紛繁複雜,高原上引種試驗的難度超出他的預期。

栽苗器、播種器、澆水噴頭等種植農具在當地沒有銷售,也無法從網上購買,楊艷斌就讓妻子買好後託人帶到山南。籽粒玉米品種引種對比試驗期間,為掌握第一手資料,老楊風雨無阻地堅持定點定株定期觀測,兩個月瘦了十多斤。

“農業生産沒有節假日。”這是楊艷斌的口頭禪。他和同事們早出晚歸,白天在基地翻地、播種、澆水,晚上回宿舍寫材料、編制工作方案和項目申報書。

經過不懈努力,楊艷斌團隊從20多個籽粒玉米品種中篩選出適合在山南市海拔3700米以下的河谷農區種植的品種:“先達101”“三北102”“先達103”。其中,“三北102”籽粒玉米畝産達674.7公斤。

經專業機構檢測,這些玉米的營養成分含量、容重(單位體積所具有的重量)、霉變籽粒含量等品質指標均達國標一級以上,創造出山南市籽粒玉米種植的歷史高産紀錄。

融入這片土地

“楊老師一進田間地頭,就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氣。跟著他,能學到很多先進的種植技術。他是一位好榜樣、好導師。”山南市農科所工作人員格桑説。

2022年7月,楊艷斌援藏期滿,但籽粒玉米的種植試驗仍處在關鍵期,他主動申請援藏延期。“試驗剛取得初步成效,我不能扔下不管。”老楊説。

“今年,村裏的試驗地預計每畝能産出玉米超過750公斤,産出秸稈1500公斤,每畝産值可達2750元左右,農戶每畝增收1100多元。這是農民增收的好路子,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對種植籽粒玉米産生興趣。”山南市桑日縣絨鄉扎巴村黨支部書記多布傑算起玉米地裏的收成,滿是憧憬。

“籽粒玉米本地化生産發展前景廣闊。”張宏林説,“以我們公司一期藏雞項目100萬羽藏雞所需的飼料計算,需要種植約4萬畝籽粒玉米。這有助於實現農民增收、糧飼增産、企業降成本,一舉多得。”

除了籽粒玉米,楊艷斌還篩選出適宜露地栽培的西藍花、紅菜薹、油菜薹、甜糯玉米品種,以及適合設施栽培的辣椒、番茄、西(甜)瓜等30多個蔬菜水果新優品種,已在山南12個縣區示範種植。

“這些新優蔬菜水果品種産量高、品質優、抗性好,每畝至少能幫助農戶增收1000多元。”楊艷斌説,“種苗好了,種植技術也得跟上。接下來我要走出試驗地,多到農民家田地進行技術跟蹤指導,幫助他們提高致富能力。”

(記者 王澤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