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山西運城:科技下田 芝麻豐産

發佈時間:2023-11-30 11:33:44 | 來源:山西日報 | 作者:沈佳 李清波 | 責任編輯:米思婕

聽説要機械化收芝麻,十月底的一天,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村民張東東趕早便來到地頭,與其他的村民一樣,他們不僅要看個熱鬧,更想看出門道。

“豫芝ND837”是一種全新、可全程機械化收割的芝麻品種,源於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全新突破性新品種。今年的秋收,位於芮城縣的麥後復播芝麻田,有20畝地創下了190公斤畝産的好成績,新絳縣600畝荒地上無施肥無澆水,也實現了90公斤以上的平均畝産。新品種的試種給首次種植芝麻的農戶們吃了顆定心丸。

新鮮:芝麻能全程機械化收割

農機馳騁田間,芝麻顆粒歸倉。

“芝麻也能用機器收?”傳統芝麻種植多為手工操作,難以大規模生産,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低效的産能形成落差。這件新鮮事大大超出當地村民的想像。老百姓常説的“芝麻開花節節高”和“芝麻開門”,實際上都給芝麻機械化生産帶來了困難。“節節高”意味著無限花序,只要溫度光照條件允許,芝麻就會不斷開花、結果,導致植株上下蒴果、籽粒成熟度不一致,下部蒴果開裂,上部還在開花,無限花序也造成莖稈過高、易倒伏,不利於收穫。“芝麻開門”則是蒴果成熟後會自然炸裂,籽粒崩落影響産能。

“我們通過十幾年的研發,創制選育出了抗落粒品種。芝麻成熟後,蒴果開裂,籽粒仍著生在心皮上不掉落,不怕風刮、雨淋、晃動,徹底解決了芝麻‘一熟就炸’‘一碰就落’難題。有了抗落粒的品種,就可以實現芝麻收割全程機械化。抗落粒宜機收新品種的選育成功,大大推進了芝麻生産的發展。從此告別了原來的鐮刀收割、人工打捆、晾曬、脫粒過程,聯合收割機可以像收小麥一樣讓芝麻顆粒歸倉。”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海洋介紹到。

當聯合收割機轟鳴時,村民們追著仔細翻看了一會兒,驚嘆道:“這掉得真不多啊。”用機器收芝麻,眼看著成了現實。運城市兩片具有代表性的芝麻田見證了全程機械化生産芝麻品種在山西極強的適應性和極佳的經濟性。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趙建明評價道,有了適宜機械化的品種、裝備和技術,芝麻具備了規模化大面積種植的條件。

繼小麥、玉米、大豆、高粱、油菜、水稻、油葵後,全程機械化收割的農作物再添芝麻一員“大將”。近兩年,“豫芝ND837”等抗落粒品種在全國各地試驗田裏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産量屢創新高,種植技術日漸成熟。聯合收割機每畝僅用6分鐘,就完成了收割、脫粒、分離、清選和集粒,機收損失率低於5%,籽粒含雜率低於1%。

突破:芝麻品種實現更新換代

芝麻花開晉南,最大的一片種植面積達1000畝。一次機械化播種、一次機械除草、一次化學除草、一次病蟲害防控、一次機械化收割,就是料理芝麻田的全部工作。作為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山西專家成員劉文萍表示,晉南地區小麥-芝麻這種麥後復播芝麻模式可以連續種植2-3年,産量仍然可以保持較高水準。芝麻耐乾旱、耐瘠薄的特點適用於山西乾旱、土地貧瘠的實際,施用肥料少,田間作業都使用農機或者無人機,種植人工成本低是它最強的優勢。

今年試水“豫芝ND837”的種植戶張東東把賬算得明明白白,機械化播種一畝田40元,除草20元,驅蟲20元,收割100元……七七八八算下來全年成本300塊而已。為了讓晉南地區的種植戶切身感受芝麻機械化收割的便捷,劉文萍邀請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熟練的收割機操作員帶著改進的設備在芮城縣現場教學,來自全省的農機推廣專家和周邊種植戶見證了芝麻機械化收割全過程,高效便捷,機收損失率甚至只有3%,比種植戶心理預期的7%低了一半。

劉文萍既是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芝麻研究室主任,也是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芝麻山西試驗站站長,10多年來,她帶領團隊成員從全國各地收集種質資源上千余份,完成了體系收集資源的重要任務。“在芝麻研究上的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原始創新和育種技術的突破。”為此,她主持完成多項科研計劃,培育出的白芝麻新品種“汾芝2號”、黑芝麻品種“晉芝3號”被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遴選為西北地區的主導品種,為國家“芝麻晶片”貢獻了山西力量,特別是加入“國家隊”後更覺身兼重任。除了山西本地的芝麻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她還要兼顧陜西、新疆等地的芝麻種植。“西北地區的氣候特點既給芝麻出苗造成了困擾,也蘊含著大力推廣芝麻種植的良機。”劉文萍説,西北60%以上為丘陵山區,平川地較少,芝麻大部分種植在山區丘陵,對於土壤肥力程度要求不高,不需要灌溉,可種植的土地很多,它靠天吃飯能力強,耐旱能力非常突出,對種植戶來説是一道保障。只要解決了機械化收割品種、出苗困難的問題,西北適宜種植芝麻這道命題就有了清晰地答案,前者靠分子育種等技術,後者靠栽培手段與機械。

融合:種子、種植、機械整合配套

2008年,國家芝麻油料産業技術體系開始運作,隨後,芝麻、胡麻、向日葵3個體系重組合併為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全國芝麻研究團隊進入了更高效、更有戰鬥力的快速發展中。34個崗位科學家和27個綜合試驗站遍地全國各地,從種質鑒定創制到資訊産業技術分析、從品種選育到産品研發、從農田到餐桌,國家特色油料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扛起了我國芝麻産業發展壯大的重擔。2007年以來,專家團隊先後處理觀察了120多萬份突變體植株,通過化學誘變技術創制出短節耐密植、花序有限等突變體,進而于2012年創制出了抗落粒芝麻突變體,首次在全世界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與此同時,借助全國芝麻良種聯合攻關項目,産業體系團隊成員著重對播種機械進行改進,能夠節省2/3的用種量,並實現一播全苗,在栽培技術上,創造出麥後鐵茬免耕精量播種、膜下滴灌寬窄行、起壟帶狀種植等多種模式。

機械的運用和輕簡化栽培模式的應用,使得芝麻的每畝成本降低300元。劉文萍介紹道,乾旱地區水分都在地下,芝麻是雙子葉作物,頂土力弱,播種時不能種得太深,否則種子頂土萌發睏難,也不能太淺,表層由於風吹土壤水分少,種子難以萌發、出苗,生産中經常遇到缺苗斷壟,出苗率只有60%-70%,嚴重影響産量。“要是能機械化生産,省下人工開支,種芝麻划算,對種植大戶來説,意義更大。”在首席科學家張海洋指導下,經過試驗站多年努力,劉文萍團隊研發了適合西北地區的“足溫、足墑、高密度”為核心的抗旱保苗栽培技術,研製了芝麻微型機械化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鎮壓作業,一次播種2行,不僅適宜平川,而且適宜山地、丘陵及林下套種,自帶動力、無需人力,搬運方便,最小的三輪車即可運輸,體積小、重量輕,有效解決了旱地芝麻出苗難的首要問題,出苗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一播全苗。這套播種機地輪和排種輪獲得了8項國家專利。

秋收結束,在汾陽試驗田裏,劉文萍帶領團隊正在加緊開展“豫芝ND837”芝麻品種的研發,“我希望通過雜交育種的方式,讓外來的種子更加適應三晉大地的環境,在運城、臨汾以北的芝麻全區域,讓廣大農民擁有更高性價比的經濟作物。”

(記者 沈佳 通訊員 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