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汶川縣城,在一片姹紫嫣紅中生機勃勃。龍門山上,楊柳依依,玉蘭花絢麗綻放,山坡上青草在微風中恣意搖擺。
5月12日一大早,武警四川總隊阿壩支隊機動二大隊大隊長楊志從紅原趕到汶川。從2008年汶川發生8.0級地震至今已12年了,每年楊志和戰友們都在恪守一個約定:5月12日,緬懷地震中逝去的同胞。
滿是窟窿的手套、簽滿名字的隊旗、官兵在廢墟上奮戰的照片……
災難後的疼痛和重建的興旺,兩股力量一直在楊志心中交錯涌動……
圖為楊志進行戰術訓練。
悲傷烙印
映秀鎮漩口中學門外的時鐘,定格在14時28分。這一刻,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
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汶川縣15941人遇難,數萬人受傷,99%以上的農村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破壞,路基沉陷破裂,橋涵破損坍塌……震感向四週擴散,波及大半個中國,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廣州,都能感到地面在晃動。
那年,在距離震源百餘公里的原武警成都指揮學院,正在教室準備畢業論文的大四學員楊志清晰記得,耳畔傳來“轟轟”的響聲,墻上的鐘錶和挂畫掉落在地上,整棟教學樓都在晃動……
“地震了!”在一陣驚呼聲中,學員們跑向操場。屋頂的磚塊險些砸到人,天空中泛起了一層濃濃的黃沙。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時,收音機裏傳來地震的消息:“來自國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時28分……”
學院立即組建了一支救援分隊,楊志和93名即將畢業的戰友率先站了出來。他們收拾背囊,攜帶裝備,集結待命。
15時10分,距離地震發生僅42分鐘,救援分隊乘坐運兵車從學校出發,向都江堰開進。路上余震不斷,落石從山上飛滾而下,平時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足足開了3個多小時。
18時30分,救援分隊抵達都江堰市奎光路,開展先期救援。都江堰市受災情況比想像中嚴重,瓦礫遍地,樓體傾斜,一些建築物搖搖欲墜,現場一片狼藉。楊志清楚地記得,有一位中年婦人癱坐在都江堰市中醫院的廢墟前,披頭散發,眼睛裏充滿了恐懼,雙手被石塊割得血跡斑斑。
“救救我的孩子吧,他才5歲啊……”看到救援隊伍趕來,數十名受災群眾把楊志他們團團圍住,有的放聲大哭,有的苦苦哀求,聽得讓人心碎。
圖為楊志帶領官兵翻越“天梯”運送救援物資。
第一次參加救援的楊志內心是複雜的,有悲痛更有惋惜。他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鑽到倒塌的樓房下翻個遍。
從到部隊當兵,到考學提幹,6年的軍旅生涯讓楊志對軍人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楊志很樸實。他説,人民受到傷害,就是自己失職。
2個小時後,在奎光路倒塌的房屋廢墟中,楊志看到了一位壓在水泥板下的女孩。此時,女孩已經昏迷,但是還有微弱的呼吸。楊志趕緊呼叫戰友:“快來人啊!”
水泥板間空隙狹小,只有探頭進去才能看清被困女孩的情況。他們考慮到,若使用切割機救援,會導致視線出現盲區,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再加之餘震頻發,水泥板隨時可能滑落,危及女孩生命。
危急關頭更要與死神搶時間。楊志和戰友們來不及猶豫,用手硬生生地挖出了一條通道。30分鐘後,女孩被成功救出。女孩被抬出來的那一刻,救援官兵的雙手鮮血淋淋。
經過37天的連續奮戰,楊志和戰友們從廢墟中救出2條年輕生命,安全轉移群眾150余人,搬運救援物資20余噸,幫助受災群眾搶收菜籽10余畝。
在救援中楊志有一個遺憾:沒有到汶川震中。當楊志返校後,彌補遺憾的機會來了——畢業後申請去汶川。
作為軍校學員裏的佼佼者,連續多次被評為優秀學員的楊志本可以選擇去沿海大城市,但他執著地選擇了汶川。
申請被批准了。2008年7月,楊志到汶川中隊任排長。
此時,中隊官兵除了擔負固定執勤工作,還要參與抗震救災。汶川余震頻繁,官兵們知道:前路凶險,每次出去能否平安回來都是未知數。
作為剛下隊的排長,楊志在每一次任務中都站在排頭。看到排長的果敢,戰士們把顧慮、膽怯拋在了腦後,跟著排長。
人在災難面前是脆弱的,也是堅韌的。在大地震中觸摸了死亡的冰冷和人情的溫暖後,楊志汲取了向死而生的力量,內心變得更加堅定。下隊後,楊志帶著這種動力,不分晝夜地投身搶險救援與災後重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阻擋不住災難再次發生,但是,如果不幸再次降臨,他希望用自己的搜救經驗、軍人的勇猛果敢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圖為楊志(左一)轉移受災群眾。
重建重生
沒有不可逾越的苦難,沒有不會來臨的光明。
震後4個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災後重建工作,提出“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標。汶川進入了災後恢復重建階段:啟動全國對口支援計劃,分區域、定時間、定進度、定責任,全國的力量向災區重建傾斜;捐款、捐物、捐血,全國的愛心向災區傾注……
災後的汶川縣城雖然沒有了昔日的繁華,但是每天都車水馬龍,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這裡。挂著“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標語的車隊不斷駛入汶川,廢墟上響著挖掘機的轟鳴聲,人群中閃動著一抹橄欖綠……悲壯中生長希望,災區人民的痛感在這些溫暖的場景中漸漸消融。
汶川中隊官兵從大地震發生後,就一直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擔負轉移受災群眾、應急機動救援等任務。
汶川重建期間,楊志印象最深的是轉移群眾和搶險救援。這是細緻而又危險的任務,不僅要安撫災民情緒,幫災民收拾家當,還會隨時面臨各種考驗。
“3天全部轉移龍溪鄉5036名村民。”楊志下隊沒多久,中隊接到一個緊急任務,他第一時間寫下了請戰書。
龍溪鄉地處汶川縣西北雜谷腦河東岸,地震中受災嚴重,加之雨季來臨,隨時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根據當地政府計劃,村民要轉移到山下綿虒鎮板橋村安置點。一輛輛軍車接踵而來,鄉親們提著鍋碗瓢盆,背著床褥被套,從山上撤下,被妥善安置到一片開闊地。
“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如今卻要離開……”一説到離開,年逾八旬的村民余大爺眼圈就紅了。余大爺一家幾十年都生活在這裡,10多年都沒下過山,得知搬遷的消息後,老人有些不情願。
2013年7月,完成草坡鄉被困群眾轉移任務的楊志安撫受災群眾,鼓勵他們要戰勝困難,樹立信心信念。
“大爺,您放心,我們只是暫時離開這裡……”楊志把身上僅有的一瓶水遞給老人,一邊耐心講解政策,一邊幫老人收拾家當。經過一番安撫後,老人放下了心中的不安。
死亡是一場災難,給倖存者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傷疤。張大爺是千千萬萬倖存者中的一個,大地震中,他眼睜睜地看著親人和鄰居被壓在廢墟下、掉落在地縫中、滾落到河流裏,災難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疼痛的記憶,楊志也不會忘記,和受災群眾不同的是,這種疼痛時刻提醒他不拋棄、不放棄。
在轉移群眾的過程中,楊志把村民當親人看待,每到一戶人家,他總會幫忙收拾屋子,耐心解釋政策,讓村民放下心裏的不安。在戰士們眼中,平日管理中近乎苛刻的排長,在群眾面前卻是一臉溫情。楊志這樣的“變臉”,讓戰士們心生敬佩,大家起早貪黑都不覺得累,感覺有種力量在推動他們前行。
悲傷是一種緩慢的疼痛,溫暖是一粒緩釋膠囊。不知不覺地,楊志和戰友們走進了災區群眾的心裏。他們説,有了這些穿軍裝的人陪伴,心裏很踏實。
汶川地震後,整片區域地質結構變得破碎,再加之海拔高、勢能大,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2013年7月10日,不幸再次降臨。汶川縣草坡鄉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約有2000余人被困桃關隧道。
時任汶川中隊中隊長楊志接到緊急命令:帶領5名官兵擔負偵察任務,勘察災情。
巨石裹挾著泥漿侵佔了道路、堵塞了河道,路面已經完全被洪水淹沒,橋面隨時有坍塌的危險。楊志臨危受命,和戰友們率先進入隧道勘察情況。
“當兵的來了!當兵的來了!”看到楊志和戰友們趕來,被困群眾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微弱的燈光下,那一抹淡淡的橄欖綠在被困者眼中閃閃發光,明亮而又溫暖。
2013年8月,楊志被支隊表彰為“強軍實踐先進個人”。圖為楊志在支隊大禮堂為全體官兵作先進事跡報告。
經過勘察,隧道多處出現裂痕,威脅被困人員生命安全。當天傍晚,楊志向指揮部報告情況後,開始與地方公安人員、部隊戰友一起轉移被困群眾。全部群眾安全轉移後,一場暴雨襲來,楊志和戰友們還沒顧上喘口氣,又接到戰鬥命令,徒步挺進草坡鄉,踏上了搜救被困群眾的道路。
草坡鄉通信中斷,與外界失去聯繫,成為一座“孤島”。通往草坡鄉的唯一通道,是草坡電站引水管石梯。這座石梯從山腳到山頂,像一條蜈蚣一樣伏在這座海拔近千米的山上,坡度近70度,共有1600多級臺階,説它是“天梯”一點都不為過。
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楊志與11名戰友攜帶救援工具,背負40多斤的背囊,向“孤島”挺進。
接下來幾天,楊志和戰友們一直奔波在救援和運送物資的“天梯”上。最讓他們難忘的,不是一路的艱險與辛苦,而是人民群眾的淳樸和善良。
救援結束後,為了不給老百姓添麻煩,天剛濛濛亮時,楊志和戰友們就悄悄離開了草坡鄉。出人意料的是,為了讓官兵吃上熱乎的雞蛋,張大媽足足追了楊志他們2公里多的山路。
2013年年底,在對口支援地區與災區群眾攜手努力下,汶川完成了“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的重建目標。此時,草坡鄉的百姓已經搬遷到水磨鎮郭家壩村吉祥社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如今,這個被譽為“5·12”災後重建第一鎮、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的川西小鎮,每天都會迎來全國各地的遊客。他們在感觸大地震的同時,也見證了這片廢墟上重建的興旺。
2018年,武警四川總隊阿壩支隊汶川中隊與汶川縣牛腦寨村結對幫扶。圖為楊志向幫扶對象了解情況。
扶貧扶志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場,汶川調整産業結構,栽下數萬畝經濟價值可觀的甜櫻桃。不少果農經濟增收,實現了脫貧。
時至初夏,在克枯鄉,漫山的櫻桃挂在樹上,掩映著山林與河谷。村民余小勇望著枝頭紅艷欲滴的櫻桃,滿懷喜悅地憧憬著豐收的季節。
這些年來,余小勇通過種植果樹走上了致富路,不僅建了房子、買了車子,還有了一筆積蓄。余小勇説,致富的背後不僅有國家政策的扶持,還有楊志和戰友們的幫助。
汶川地震發生後,余小勇的果園有400余株果苗被泥石流淹沒,4間房屋也被震塌。震後,根據地方安排,楊志和戰友們來到余小勇的果園裏,幫忙清理淤泥、平整土地,並將他們一家轉移到臨時安置點,兩人因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地震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給余小勇蒙上了一層心理陰影,而且切斷了他家的經濟來源。他把自己關在活動板房裏,每天渾渾噩噩地混日子。
“房屋倒了我們可以重修,果園沒了也可以重建,但是志氣一旦丟了,就再也站不起來了……”楊志是個重義氣的人,一直都把余小勇當作親兄弟對待。當他得知余小勇過著頹廢的生活後,不禁批評教育了他。
楊志的一席話把余小勇敲醒了。他知道,沉淪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擺脫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堅強。
既扶志又扶貧。2009年,在楊志和戰友的幫助下,余小勇修建了新房,重新修整了果園,開始培育紅脆李和紅櫻桃果苗。
細心的楊志特意從網上為余小勇購買了種植櫻桃的書籍,節假日邀請農技專家為余小勇傳授果樹種植技術。這些無微不至的關懷就像春雨滲透土壤,及時而又溫暖,滋潤著果樹茁壯成長。
2018年5月11日,在汶川“5.12”特大地震10週年來臨之際,楊志帶領中隊官兵來到了當時受災嚴重的水磨鎮七一中學開展國防教育。圖為官兵和學生合影。
2013年,5年前種下的櫻桃苗長大結果,余小勇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的信心也更足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可就在他剛嘗到一點幸福的味道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襲來,200余株剛剛長成的果苗遭遇滅頂之災。
就在余小勇喪氣失落時,楊志帶領11名官兵趕來救援。看到楊志時,余小勇心裏頓時有了底氣。考慮到果園在幾次災難中損失巨大,楊志和戰友們為果園修築了防洪堤壩和排水渠,避免果園再遭劫難。
2019年8月20日淩晨,因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汶川多地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
“小勇,受災情況怎麼樣,不要灰心……”災情發生後,楊志專門打來電話,接到電話的余小勇心裏備感溫暖。他告訴楊志,多虧排水渠和防洪堤壩發揮作用,否則果苗可能又遭殃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楊志從余小勇的微信朋友圈裏看到,果園中補種的新苗茁壯成長,而在另一側的老樹上,紅彤彤的櫻桃挂滿了枝頭。此時的余小勇就像果園裏的櫻桃,在磨難中越挫越勇、堅強成長。
房屋倒塌了可以重建,心靈受傷了卻很難撫平,對部分人來説,甚至一輩子都難以撫平。這些年,為了讓駐地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楊志和戰友們義務勞動、捐助錢物,讓大家感到了點滴的幸福與滿足,災難帶來的疼痛記憶也在一點點消釋。
汶川縣布瓦村的八旬老人謝農,因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兒子,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不管誰去看望他,他都愛搭不理。
楊志和戰友們一點點地走近謝大爺的心靈。每逢休息日,他們都來幫謝大爺幹農活。慢慢地,謝大爺的心門被打開,開始主動和楊志聊天。
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正好是謝大爺的生日,楊志特地買了一個蛋糕,讓他感到這個年還有乾兒子的陪伴。謝大爺這輩子幾乎沒有過過生日,當他看到楊志買的蛋糕時,一個勁地埋怨楊志亂花錢。
嘴上埋怨,心裏卻是滿滿的感動。謝大爺説,大地震弄丟了兒子,現在卻找到了楊志。這份情感填補了他心靈的空白,很真,很親。
圖為楊志為官兵進行戰術動作示範。
細心的照料和默默的陪伴,如同冬日的暖陽,照進了謝大爺的世界,溫暖著他的心房。這種情感上的“脫貧”,帶來了心靈的感動,減輕了災難帶給人的傷痛。
在海拔3600多米的草原,對於查爾瑪小學的學生來説,楊志已經是他們的老朋友了。
楊志第一次來到查爾瑪小學是開展聯歡活動,當他看到孩子們手上和腳上長滿了凍瘡,穿著單薄的衣服凍得瑟瑟發抖時,心裏揪得慌。由於沒有取暖設備,孩子們只好在教室裏生火取暖。在火光的映襯下,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紅彤彤的。雖然條件惡劣,但孩子們臉上挂著笑容。
楊志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和查爾瑪小學的孩子們認識後,草原深處的這些孩子成了楊志的牽掛。
“我們的校服也和你們一樣,都是迷彩的。”2019年12月5日,阿壩支隊政委何勇和楊志等人第8次來到學校,這一次,他們給師生帶來了定制的迷彩校服,幫助孩子們抵禦寒冬。
“同學們再也不用笨手笨腳地在教室裏生火,再也不會翻來覆去在夜裏冷得睡不著,再也不會小手僵硬得連寫作業的筆都握不住……”在校服捐贈儀式上,小學生扎西揚措的一番話深深觸動了楊志和在場官兵的心。
離開學校前,一些官兵偷偷塞錢給學生,雖然數額不大,但也是在為貧困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勇於跟災難掰手腕的人民軍隊,在人民心中既是一股強大的鐵流,更是一股巨大的暖流。橄欖綠——希望,在無數次條件反射中,人民心裏深深烙印著這種顏色,産生了特殊的情懷——軍人就像血脈相連的親人。
2018年6月,汶川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37個貧困村全部走出貧困行列,甜櫻桃在2019年入選第四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像余小勇、謝農這樣遭受苦難的汶川人民,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腳步堅定而沉穩。
圖為楊志進行刺殺操訓練場景。
重新出發
2018年2月,臨近春節,習主席來到汶川縣映秀鎮考察。經過10年的重建,映秀鎮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習主席在當地群眾經營的制茶坊,詳細了解發展茶産業帶動群眾致富的情況;在村民開辦的飯店,詢問生意怎麼樣,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好不好。看到百姓生活富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習主席説:“我很牽掛這個地方,10年了,這裡的變化我也很欣慰。”
當時楊志帶領官兵擔負安保警衛勤務。在現場,習主席勉勵大家把汶川建設好,把地震遺址保護好。聆聽殷切的囑託,楊志感到,這10年來,他和汶川相互見證、共同成長。他深深地體悟到,汶川舊貌換新顏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眾志成城,是中華民族的萬眾一心。
2018年4月19日,楊志因工作調整,即將離開奮戰了10年的汶川中隊。得知楊志要走,草坡鄉村民一大早就來到中隊送行。
“汶川永遠是你的家,有空常回家看看。”濃濃的感情早已把楊志與汶川綁在了一起。在前往新單位報到的路上,楊志望著窗外遠去的房屋,眼眶潤濕了。
圖為中隊官兵依依不捨為楊志送行。
離開汶川後,楊志一直關注牽掛著汶川的老鄉、中隊的發展。有時,他給中隊主官打電話了解情況,幫助他們搜尋建設短板;有時,他給余小勇、謝大爺打電話,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楊志還為曾經救助的孤寡老人購買了一批預防感冒的中藥。
2020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週年紀念日,楊志再次踏上汶川這片熱土。
“同志們,英雄雖已遠去,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汶川中隊指導員鄧勇正在組織緬懷活動,楊志看到,時隔兩年,中隊又多了許多新面孔,每名官兵都精神抖擻。
這一天,除了緬懷大地震中逝去的人們,汶川中隊還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儀式。
“汶川縣耿達鎮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迅速前往救援……”一陣急促的緊急集合哨音引起了楊志的注意,官兵聞令而動,攜帶鐵鍬、十字鎬、火焰切割機、電動液壓鉗、生命探測儀等救援器材,火速奔赴集結點。
從2009年開始,國家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國家防災減災日。在第12個國家防災減災日,汶川中隊組織了一次搶險救援模擬演練。像這樣的演練,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組織一次,目的就是強化大家的戰備意識。
“在廢墟上,有時我們很堅強,有時我們又很無奈;有時我們很自信,有時我們又很失落……”12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楊志曾因不能救助更多鮮活的生命而愧疚滿滿。現在,隨著戰備意識的增強、科技手段的進步,救援的底氣也在增長。
這一天,楊志來到了布瓦村。他發現,謝大爺家的房子被重新粉刷,桌子上擺滿了水果;孫大姐家的果園裏,前來購買櫻桃的遊客絡繹不絕……
12年過去了,如今,在汶川,最漂亮的建築是民居,最安全的建築是學校,最現代化的建築是醫院。
12年,楊志見證了汶川的重生,汶川也見證著楊志的成長。佈滿地震裂痕的土地在愛和溫暖的浸潤下漸漸癒合,汶川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和“四川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楊志也從一個懵懂的軍校學員成長為一名優秀幹部,從排長、中隊長到現在阿壩支隊機動大隊大隊長。
掩映在蒼山翠柏中的地震遺址莊嚴肅穆。離開汶川前,楊志特地來到映秀鎮“5·12”地震遇難者公墓。在這裡,埋葬著數千名遇難者,也長眠著地震和余震中為轉移群眾犧牲的支隊8名戰士。
在烈士墓前,楊志手捧黃菊,默默無語。生的希望和死的冰冷,讓楊志感到這12年的拔節成長,伴隨著無數災難記憶,無悔地守護著這片充滿疼痛和希望的土地。
有些記憶雖遠去,但永遠燃燒不熄。
楊志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隨即轉身奔向新的“戰場”。
《中國軍人》|中國網軍事頻道出品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楊新華
監 制:魯 楠
編 導:謝露瑩
攝 像:連 軼 匡安勇
文 字:錢潤澤 吳星文
圖 片:匡安勇
編 譯:覃彩艷
後 期:吳星文
(版權作品,未經允許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