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永不褪色老兵:患塵肺病仍奮戰在崗位

發佈時間:2018-07-27 09:55:15    來源:    作者:周久虎    責任編輯:戚易斌

不忘初心

——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

王一春工作時有“三件寶”:不管走哪,他總是一部摩托車走村串戶,一件軍大衣遮風擋雨,一個筆電了解村情民情”。“三件寶”是王一春作為共産黨員,時刻不忘初心,把人民的冷暖牽掛心上的真實寫照。

2016年,柘田村由原四升村、和鳳村、柘田村三村合併而成,共有39個村民小組,3500余人,是衡南縣村情最複雜、經濟基礎最差的村之一。為了儘早改變村子落後的現狀,擔任村支書的王一春上任伊始,便挨家挨戶對村民進行逐一走訪,與村民談心、交心,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走訪中,王一春發現村里落後老舊的道路交通是影響村子發展的一大難點,2016年,他千方百計籌資87萬元,提質拓寬了村裏的2條公路。2017年,他又籌資200余萬元,在駐點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對全村2.8公里的通村公路進行了硬化。

為改變村容臟、亂、差的面貌,王一春動用400多個工日,新建68個垃圾池,發放857個垃圾桶,把歷年來的陳舊垃圾全部清理乾淨。他多次到府做村民的工作,讓村民了解衛生環境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在他的耐心勸導下,村民們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現在的慢慢自覺執行,村子臟亂差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王一春的不懈努力下,柘田村率先通過衡南縣環評驗收的優勝村。

“他是一個好支書!”這是貧困戶王元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我家裏情況特殊,妻子癱瘓,子女在外打工,我自己身體也不好,王支書他平時一有空,就要到我家走走看看,鼓勵我搞養殖事業,在我遇到困難時,他像老朋友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從不擺架子,現在我的養殖業才剛起步,他就這樣倉促地離開了,我心裏很難受,像失去了一個親人。”

在王一春家中,破舊的房屋,簡陋的傢具,除了一台電視機,家裏看不到一件上檔次的物品。談起同甘共苦30多年的丈夫,妻子吳紅艷忍不住淚如雨下。她告訴記者,丈夫是一個典型的一心只為他人考慮的人,家裏經濟條件差,一家人一年到頭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以平時有一口好吃的東西,王一春都要省下來讓給家人。有一次去縣城喝喜酒,收了兩瓶涼茶和一點水果,自己沒舍得吃一口,全都裝好帶回家給家人吃。工作幾十年,沒有一分錢存款,為了供幾個小孩讀書,還欠了十幾萬元外債。“我丈夫臨終前,還要求我們,在他去世後,將他的遺體捐獻出去......”

痛失愛兒的賀靖艷老人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斷斷續續向記者“數落”兒子生前的種種不是:“每天清早出去,要到深夜,甚至淩晨才回家,明知道自己身體不好,卻不懂得好好保養自己,一年到頭難得有時間陪我,家裏灶屋在去年底倒了,都沒有時間去管一下,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幫助村民上了。他就是太想著別人了,他要是自私一點,也不會走得這麼快……”

堅守本色

——傾心把軍人氣節融入血脈

1980年,22歲的王一春應徵入伍,分到了廣西邊防一師。新兵動員大會,團長給大家講話,説:“一個老爺們兒,一個軍人,穿上這身軍裝,就要做到不怕苦不怕死……”八十年代的西南邊疆異常艱苦,後勤保障差,自然條件更是惡劣。但那個年代的人性單純,一句雪山下的誓言,年輕的小夥子便深深記在了心裏。王一春扛著從軍為國效力的誓言,紮根在山尖尖上的哨所,一守就是四年。這四年,沒人知道他忍受著怎樣的孤寂和辛苦,但這四年是王一春最驕傲的四年,歷經戰火的洗禮,軍人品質已深深熔鑄在他的骨子裏……

認識王一春的人都説,他就兩身衣服,夏天一身迷彩服,冬天一件軍大衣。旁人問起:“你咋老穿這兩件啊?”他總是靦腆一笑。這是他心裏的軍裝情節,穿啥能比穿著軍裝更踏實呢?竟是因為融入骨子裏的軍人本色,王一春和妻子吳紅艷走在一起,最先是得到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同樣歷經戰火洗禮的老復員軍人岳父的首肯。結婚後不久,他便和妻子南下到海南特區發展,踏實肯幹的小兩口收入不錯,小日子過得滋潤而踏實。但在外發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家鄉的貧窮永遠不會得到改變。2008年,夫妻倆忍痛割愛,放棄在海南特區良好的發展前景,投入到家鄉美麗鄉村建設大潮中。此時,恰逢岳母患病癱瘓在床,為了確保兩個都在部隊工作的妻舅安心服役,他不顧苦累,主動承擔起照顧岳母的責任。

王一春融入骨子裏的軍人本色也影響到孩子,他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夫妻二人為了供養這3個孩子,費盡心力。孩子是父親的心頭肉,這樣的心頭肉,王一春能想到的最好歸宿,就是部隊,他親身感受到了部隊這座大熔爐的價值。因此,在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情況下,送兩個女兒分別就讀了大專和本科的護理專業,畢業後便讓她們競聘到部隊醫院工作,並要求非軍人不嫁,大女兒已成為軍人家屬,小女兒也意願成為軍人之妻,兒子王濤考上大學後便入伍,分配到北部戰區陸軍駐內蒙的邊防部隊服役。自己雖然離開了部隊,但這份感情由孩子們傳承,于他而言,也是莫大的安慰。

要照顧岳母,又要供養孩子,王一春兩口子這幾年的日子過得很艱辛,自己的兩個弟弟也不甚如意,大弟弟妻子癌症去世,家裏欠了幾十萬的債務,二弟弟未婚,日子過得也很貧困。

平常時刻看得出來,關鍵時刻幹得出來,退伍不裉色的軍人本色竟在不經意間得到顯露。2011年,從未當過村幹部的他,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幹完一屆村主任時,考慮到身體原因,他萌生退意。在當今這個時代,能碰上一個真心為民的優秀村幹部不容易。得知他有這個想法後,許多村民一波又一波來到他家,苦苦相勸,希望他再幹一屆。

老百姓的信任就是最高褒獎。2016年1月,在三村合併背景下,在激烈的競爭中他被高票推舉為栗江鎮柘田村黨支部書記。一家人以為,隨著老王的“陞官”,成為村裏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現在全國上下搞社會主義新農村、精準扶貧,修路、農田改造、裝太陽能路燈、水塘加固……國家各項投入也是幾十萬、幾百萬的經費,掌握這麼多行政資源,日子總要好起來了,可他偏偏是個怪人,對自己約法三章。

本來符合條件的事情,都變得不符合條件了。村裏的貧困戶,都拿到了補貼,領上了低保。唯有他們家還住著搖搖欲墜的破房子;村裏的建設項目,妻子試著和他商量,不如給自己的弟弟做,保證能保質保量完成,弟弟太困難了,當哥哥的理應拉他一把。老王的倔勁兒上來了,“我是老百姓一票一票選上來的,不能讓人家戳我的脊梁骨,公開競標!除了我的親人,誰都能來競標,誰有本事活兒就給誰!”

國家修高速公路,要路過柘田村,承包商早就是老油條了,修路這麼多年,早知道“規矩”,一路修,沿途的村子一路打點那是少不了的“固定節目”。剛接到項目,老闆就聽聞他是個怪脾氣,所以千萬百計託人,想會一會這個村支書。托其戰友找到他,只帶回三句硬邦邦的話:“不必私下見面;有什麼事村委會上和大家商量;如果想捐錢,就給村裏小學捐吧。”還叮囑村裏人,要支援國家項目,絕對不允許去工地上添麻煩。承包商老闆説,修路這些年,還沒見過這麼“奇葩”的村支書。

<  1  2  3  >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