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墜的旗幟:三位獻身革命的中共一大代表

發佈時間: 2017-11-01 09:30:37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 張道旺    責任編輯: 康壯

最小且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鄧恩銘

鄧恩銘,1901年出生於貴州荔波縣,水族。十六歲時,他遠赴山東投奔叔父繼續求學。在即將離別故土之際,鄧恩銘寫下了“男兒立志出鄉關,學業不成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巧合的是,青年毛澤東1910年離開家鄉時,亦是改寫這首西鄉隆盛的詩,毛澤東的詩作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偉人總有相似之處,面對相似的場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卻能改寫同一首詩抒發他們捨身為國的壯志豪情!

從另兩首離別賦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年少時的鄧恩銘已立下了為國為民努力奮鬥、不怕犧牲的決心:“赤日炎炎辭荔城,前途茫茫事無分。男兒立下鋼鐵志,國計民生煥然新。”“南雁北風,去不思歸。志在蒼生,不顧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頭顱熱血,不朽永垂。”

1918年,鄧恩銘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開始閱讀《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思想有了較大飛躍。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鄧恩銘在濟南學生運動中的表現尤為出色,其愛國情懷與組織能力得到同學們的一致認可,被推舉為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兼出版部部長。

在一中求學期間,鄧恩銘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齊魯書社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這裡,鄧恩銘大量閱讀了介紹蘇俄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刊,還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夥伴,王盡美即是其中之一。這群少年在不斷的學習與交流中成長起來,並組織成立了“康米尼斯特學會”(即共産主義學會)。為更好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廣泛吸收革命青年,鄧恩銘、王盡美等在1920年11月成立勵新學會,出版《勵新》半月刊。1921年一大召開,鄧恩銘被推薦作為濟南代表與會,成為一大代表中最小的、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

鄧恩銘對革命的態度是堅持到底、義無反顧的。1925年5月和11月,鄧恩銘兩次被捕入獄,雖在組織和家人的營救下出獄,但艱苦的環境和常年的奔波讓他患上肺結核病和頸部淋巴結核病。即便身患重病,即便家人一再反對,只要身體稍有好轉,鄧恩銘便又投身到黨的工作中去。

1929年1月,由於叛徒出賣,鄧恩銘第三次被捕。身陷囹圄的他領導獄中黨員進行了富有成效的鬥爭。4月19日,我黨同志利用日軍和國民政府交接的有利時機策劃了一次越獄鬥爭,但是由於倉促起事,準備工作尚未計劃週全,最後只有黨員楊一辰成功逃脫。這之後,鄧恩銘還強拖著復發的頑疾,組織獄中黨員成功進行了兩次為改善生活條件的絕食鬥爭。一次越獄失敗並沒有打倒頑強的鄧恩銘,7月21日我黨同志又組織了第二次越獄鬥爭,這次鬥爭經過週密部署,鄧恩銘等順利逃出。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長期患病,身體虛弱的鄧恩銘等部分黨員未跑多遠又被重新捕獲。鄧恩銘預感時日無多,在獄中留下了與母親的訣別詩:“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由此可見其對未能實現革命理想的遺憾和慷慨赴死的悲壯。1931年4月5日,鄧恩銘被槍殺于濟南緯八路刑場。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中國軍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