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隊
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一些地方武裝、遊擊隊編有縱隊。如八路軍山東縱隊、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太岳縱隊、八路軍東北挺進縱隊等,其編制不盡一致,有的轄支隊,有的直轄大隊,有的轄旅或團。
1937年12月,為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抽調兵力組成“八路軍東進抗日遊擊縱隊”(簡稱“東進縱隊”“東縱”)。“東縱”剛成立時只有5個連,500多人,也就是1個加強營的實力。到1939年2月,“東縱”已發展到2個支隊,共6個團。不久又整編為3個團,撤銷支隊,成為旅級的縱隊。
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
此後,八路軍的縱隊多為旅一級,有些縱隊就整編為旅。如1940年5月,冀南區的八路軍部隊進行整編,原青年縱隊編成新四旅,原東進縱隊編為新七旅,均轄3個團。而八路軍山東縱隊,1938年12月成立時,即轄10個支隊、20多個團。到1940年秋,山東縱隊將所轄部隊整編為4個旅、3個支隊另2個團。因此,山東縱隊顯然比旅高一級。而1939年6月成立的“張縱隊”(司令員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起點就高,由獨立第一旅和獨立第二旅組成。
支隊
八路軍剛改編時,並沒有支隊的編制。隨著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敵後,很快,建立了許多獨立支隊,以適應敵後遊擊戰爭的需要。這些支隊名號繁多,有的以活動地域命名,有的以領導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號命名,有的以兵種命名,如津浦支隊、黃河支隊、運河支隊、東進支隊、蘇魯豫支隊、大青山支隊、宋時輪支隊、秦賴支隊、第五支隊、騎兵支隊等。支隊通常隸屬於旅或師以及軍區,編制不統一,且不固定,人員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幾個營或連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團第二營為骨幹,組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雁北支隊(又稱宋時輪支隊),1938年1月,擴編為5個營。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
八路軍的支隊早期只是團級、營級,後來隊伍迅速擴大,升格到旅級、團級。1938年2月10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決定,以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團和第一二九師教導團各1個連為基礎,組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先遣支隊。先遣支隊剛成立時,兵力還不到一營,僅過了半年多,當年9月21日,第一二九師決定,將先遣支隊擴編為旅級支隊。大青山支隊一開始也是一個團的架子,下轄3個營,以後發展到轄3個團,成了旅一級的支隊。
抗日戰爭中後期,八路軍的支隊陸續整編為旅或團。到抗戰結束時,支隊番號基本取消。少數保留番號的支隊,到解放戰爭初期也整編為旅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