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詳情

發佈時間: 2017-10-23 13:45:37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 徐平    責任編輯: 康壯

集團軍

早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已編有集團軍,下轄若干軍。1927年至1928年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新桂系李宗仁四派軍閥分別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蔣、馮、閻、李分任總司令。此時的集團軍,並不是按作戰任務編組的戰役軍團,而是按勢力劃分的派系集團。各集團軍編制也不同,第一集團軍先後編有6個軍團,每個軍團下轄3~4個軍;第二集團軍共編9個方面軍,方面軍下轄2~5個軍;第三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都是直接轄十幾個軍。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朱德的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委任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曾編組40多個集團軍,集團軍主官為總司令。1個集團軍通常下2~4個軍,兵力數萬人到十幾萬人不等。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於1937年8月25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又按全國統一的戰鬥序列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副總司令,下轄3個師,共4.6萬人。

八路軍改稱十八集團軍後,除正式文件經常稱十八集團軍外,一般還是習慣叫八路軍。向守志上將在回憶文章裏説到另一層原因:日本人掃蕩問老百姓:“八路的有?”如果説“十八集團軍的有?”繞口不好説,他就説八路。我們也叫八路,老百姓就都叫八路。

1929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編遣會議,規定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甲、乙、丙3種,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丙種師轄2旅4團。各師又轄有數量不等的炮兵和騎兵部隊。蔣介石嫡系部隊“中央軍”一般都是甲種師,其他派系的“雜牌軍”則多為乙種師和丙種師。

八路軍改編之初,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3個師都是丙種師編制,師至團為“二二制”,每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師直屬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編1.3~1.5萬餘人。其中,一一五師1.5萬人,一二○師1.4萬人,一二九師1.3萬人。

八路軍的3個師在改編之初,除編2旅4團外,還編了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以後,隨著形勢的發展,隊伍迅速擴大,師編成內,陸續增編了縱隊、支隊、獨立旅、教導旅等。到抗戰中後期,八路軍原有的3個師,已發展成戰略軍團,兵力增加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均已超出了師的編制級別。其中,一二○師發展到8.5萬人;一二九師發展到近30萬人;一一五師則發展為山東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兩大戰略區,部隊近50萬人。

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

八路軍剛改編時有6個旅: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轄2團,五六千人(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余人、三五八旅5000余人、三五九旅5000余人、三八五旅5000余人、三八六旅5700人)。不久,每個旅又增加一個團,改為三團制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關於擴軍問題的指示》中,提出“準備每旅改轄三個團,更適宜於我軍進行山地運動遊擊戰爭的戰鬥任務。”增編後的三團制旅,兵力已接近萬人。1938年1月20日王震《關於第三五九旅編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並朱德、彭德懷電》中提到:“現三個團已編制就緒,七一七團三千二百人,平山團二千五百八十人,崞縣團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

以後又在各師和軍區之下增編了若干獨立旅、新編旅、警備旅、教導旅和騎兵旅等。每旅人數不等,少則兩千人,多則六七千。每個旅通常轄3團,個別還有轄4團的。1941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精兵簡政”指示精神,八路軍各戰略區對所屬部隊進行精簡,實行甲種旅和乙種旅兩種編制。所謂甲種旅,就是三團制,七八千人;乙種旅,為兩團制,五六千人。徐海東、陳賡、張宗遜、陳錫聯、王震、楊勇、許世友、韓先楚等赫赫有名的戰將都當過八路軍的旅長。

解放戰爭時,原八路軍的旅一級編制繼續沿用,1948年11月全軍統一編制時旅統改為師。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中國軍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