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毛瑟1896式手槍小檔案

駁殼家族的“三國演義”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駁殼槍主要由德國、西班牙和中國生産。

1927年,西班牙溫塞塔公司發現中國對7.65毫米勃朗寧手槍和7.63毫米毛瑟衝鋒手槍需求量很大。於是,他們以德國毛瑟M1896式手槍為模板,研製出可全自動射擊的手槍,並推向市場。因為這種槍為了安裝分解的方便,在槍身左後側安裝了一個側蓋,所以,我國戰爭年代通常稱它為“旁開門”。這種槍的特點是有兩個穿透槍身底座的大螺絲,起到固定內部機件和動作運轉的作用。如此一來,手槍成本節約了許多,價格也便宜很多。因為從這種槍的左側看共有7個螺釘(包括握把上一顆),通常被稱為“七釘手槍”或“七釘盒子”等。

德國造的毛瑟手槍在1930年前都是半自動的,就是扣一下扳機發射一發子彈的那種。由於西班牙人先於德國人將全自動手槍賣給中國,搶佔了市場,德國人也趕緊研製全自動毛瑟手槍。德國首先生産出來的稱為M1930式,生産的數量大約4000支,幾乎全部銷往中國。羅瑞卿大將革命戰爭年代曾使用過這種手槍。現在這種手槍存世不多,非常珍貴。

駁殼槍在中國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而且德國原廠産品價格不菲。於是中國各兵工廠紛紛仿製,名稱和樣式變化也較多。1921年,上海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分別仿製M1896毛瑟手槍,構造與M1896式一樣,只是在槍的下面刻有各自廠徽。

太原兵工廠在1927年仿製7.63毫米毛瑟手槍,並在槍的左側刻有“自來得”字樣,右側刻有“太原兵工廠”字樣。1928年,該廠又仿製出11.43毫米湯姆遜衝鋒槍子彈,生産出發射該型子彈的毛瑟手槍,因是民國17年,故被定為“一七式”,人們稱其為“山西造”,仿製得很好,生産了8000支。

國民政府兵工署也曾經仿製“自來得”。天津大沽海軍造船所不僅仿製毛瑟手槍,還通過加長槍管,裝上步槍狀的槍托,改製成了“卡賓槍”。

  “舶來棄槍”的中國傳奇

儘管德國人將毛瑟手槍設計和加工到了極致,威力和射程都很優秀,但是它整體上還存在一些缺點,比如槍口上跳嚴重、構造複雜、價錢過高等。因此,歐洲購買它的不是很多。即使在老家德國,它也備受冷落,只是在二戰中曾部分裝備過黨衛軍和空軍,作為軍用手槍不足時的代用品。

西方不亮東方亮。駁殼槍在中國反倒迎來了春天,大放異彩。據統計,在1925-1935年間,向中國傾銷的各種駁殼槍達40余萬支。因為自從舊中國軍閥混戰開始,西方控制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中。於是才有了駁殼槍大規模進軍中國的現象。

由於駁殼槍的威力和射程較一般手槍大,還有木盒槍托,加上半自動或全自動的射擊方式,多人同時齊射,短時間內會形成很猛烈的壓制火力,因此非常適合突擊。其既可以當手槍也可以做步槍的功能,深得中國軍人青睞,《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回民支隊》中的馬本齋,《亮劍》中的李雲龍用的都是這把出鏡率最高的“爆款神槍”。

因為結構的原因,駁殼槍射擊精度並不十分高。但是,中國軍人在實戰中克服了它的缺點,將其優點發揮到了極致,發明瞭一種獨特的射擊方式——射擊時把槍身放平,讓彈頭在水準面上形成散佈。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拋出的子彈殼傷著自己,又能提高對地平面上目標的命中率。這種射擊方式也廣為流傳,至今仍是許多影視劇中的經典鏡頭。

中國歷史上成建制的駁殼槍部隊也很多,比如馮玉祥西北軍的手槍團、我紅二十五軍的手槍團。紅軍長征時,各級指揮官和精銳突擊部隊也多配置駁殼槍,比如飛奪滬定橋的二十二勇士。八路軍和新四軍武工隊員的標配也是一把盒子炮,連毛澤東也戲稱:老百姓好認我們,我們盒子炮背的多!

我軍的各級指揮官都十分喜愛駁殼槍。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每遇戰鬥最緊張時,朱德往往持駁殼槍親自帶隊衝殺。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的突圍戰鬥中,也曾手持駁殼槍親手射殺敵兵。徐向前使用駁殼槍率領八路軍129師的將士們馳騁抗日疆場。

在軍事博物館中就保存著朱德、任弼時、徐向前、聶榮臻、許光達、呂正操、滕代遠、譚震林、劉華清等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使用的駁殼槍。如今,朱德用過的這支駁殼槍已作為國之重器收藏在軍事博物館中,定為一級文物,成為我軍建軍的重要象徵符號之一,供人們瞻仰和參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