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相遇。張毅翔繪製

中國網新聞8月23日訊 近日,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在新加坡東部海域與一艘商船再次發生相撞事件,已造成10名船員失蹤、5人受傷,成為美國海軍最近一段時間再次發生的又一起嚴重事故。

近一年來,撞船、剮蹭乃至丟失士兵等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故接二連三在美國海軍身上發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森不得不宣佈海軍暫停艦隊在全球範圍的行動,並對太平洋海域第七艦隊的運作表現進行全面審查。

這不僅令人疑惑,美國海軍怎麼了?

美國海軍低級錯誤頻發

美國海軍事故頻發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避免海上“撞車”也並非什麼難事,為何成為了“碰碰船”?

就如同我們駕駛汽車要遵守各項交通規則一般,全球航行的船隻也有名為“國際海上規避規則”的海上“交通法規”。這個規則由國際海事組織于1972年組織修改制訂,明確規定了船隻在正面相遇、交叉相遇乃至“超船”時的具體行駛規則。同時,考慮到海上存在的風、海浪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船隻在行駛過程中偏離航線,一般情況下大型船隻都會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配備守望員,他們的職責就是觀察各方向是否有來船。

此外,現代艦船上都安裝有如同“眼睛”一般的雷達,可用於調整航線並追蹤其他船舶的航行軌跡。而作為美國海軍的主力艦艇,發生撞船事故的“約翰·麥凱恩”號和“菲茨傑拉德”號毫無疑問配備了最為先進的雷達設備,同時也是美軍引以為豪的傳感與資訊處理系統。

此前“菲茨傑拉德”號發生撞船事故的地點位於橫須賀外海一片十分繁忙的海域,來往船隻較多且秩序較為混亂。從撞船傷勢和商船航行記錄看,是美軍驅逐艦想要從商船的左舷航行到其右舷,同時對雙方的航速估測出現了偏差,進而導致撞船事件的發生。

海上相撞更多是“人禍”

美軍在日前公佈的撞船事件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了事故原因在於值班團隊操作不適當,因而由美國海軍承擔事故主要負責。此次“約翰·麥凱恩”號事故儘管也是發生在擁擠繁忙的馬六甲海峽附近水域,但是事故的發生也完全沒有遵守海上避撞原則。

被撞民船“阿爾尼克MC”號當時正以9節速度向新加坡航行,“約翰·麥凱恩”號相當於是從馬來西亞海岸上“衝上去”發生撞擊的。“約翰·麥凱恩”號出事海域地處馬六甲海峽,船隻在繁忙水域航行時船員更應該保持高度警覺,但至少比“約翰·麥凱恩”號大三倍且速度相對較慢的商船都沒能發現,足可見此時的美軍官兵或者精神懈怠,或者早已在異國的淩晨疲憊到了極點。

配備有先進雷達、號稱“無與倫比”的美國軍艦與更加龐大易見的油輪相撞,這樣低級錯誤的發生也難怪美國網友紛紛指責美國海軍是“無能的”、“不稱職的”。

從美國海軍撞船的歷史來看,撞船事件的發生與美國大兵心理的“美國例外論”不無關係。

“疲勞駕駛”終將拖垮美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約翰·麥凱恩”號隸屬於太平洋司令部第七艦隊第五航空母艦打擊群,母港為駐日美軍橫須賀基地,當時正值完成所謂的第三次“自由航行行動”而返回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

其實除了所謂的“自由航行行動”,盤踞在西太平洋的美國海軍還有抵近偵察、軍事演習等諸多任務,單艘艦船的任務部署越來越頻繁,對艦上官兵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都是一場“大考”。

再結合美國海軍目前暫停的全球範圍海軍艦隊的行動以及對第七艦隊包括行動節奏、艦上人員構成變化、艦隻和儀器維護以及水面作戰訓練情況等全方位“體檢”,不難看出任務強度大、一線官兵疲勞不堪或將是導致美國海軍發生多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操作不當、管理疏忽,還都不至於使美國海軍在短短時間“接二連三”發生低級的撞船事故。

美國海軍動輒就到他國領海或敏感水域進行所謂的巡航,艦艇人員體力、精力出現透支,安全意識鬆懈早已成為常態。之前的“菲茨傑拉德”號撞船事故就存在明顯的疏忽大意、警惕性不強、人員部署管控亂等諸多問題。(中國網軍事觀察員 張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