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用彈殼做成的艦船。易成晨 攝
“前輩開荒很不容易,他們是從零開始的。”90年生的戰士黎孝文向記者感慨,“現在有車有工具,還有大型機械,但他們那時候幾乎全靠手工。”比如 “1998年至1999年,全連官兵在沒有施工力量幫助的情況下自力更生搞營建……全連磨破手套560副,磨爛迷彩服182套、解放鞋372雙,磨壞了87把鐵鍬、18條鋼釬,用壞了26把十字鎬……” 在連隊榮譽室的墻上有記載説。
自家自建、艱苦創業的品質至今仍在連隊中延續,愛島如家、樂守天涯成為如今的天涯哨兵精神。到了艱苦的環境裏,年輕人們也處之泰然,對於奉獻青春和駐守祖國邊防有著自己的理解。
“天涯樂隊”登臺獻藝引來掌聲不斷。易成晨 攝
黎孝文告訴記者説,他的父親也曾報名當兵但未能如願,他的入伍也算是繼承了父親的願望。回顧到島上的生活,他介紹道以前都是靠太陽能發電,沒有冰箱使得新鮮的蔬菜和肉類常常無法保存。戰士們在島上開墾的菜地也因為土地鹽鹼度過高而只能存活像辣椒這樣的少數蔬菜。
31歲的陸建登上島14年,是在島時間最長的老兵,在太陽能發電之前,他還曾經歷柴油機發電的階段。“每天只有晚上7點到11點有電”,所以炎熱的夏季特別難熬,晚上常常難以入睡,即便是再困,因為沒有電扇。戰士們的食物保存靠的是從外面運輸來的冰塊,但一般運過來時就已經化了很多。
一名戰士在“天涯第一哨”了望。易成晨 攝
隨著時間的推移,島上的環境和生活逐步改善,相對於過去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觀。2013年通了海底電纜後用電再也不是問題了。
漫步如今的小島,已無法想像過去的簡陋,平整的水泥路,路邊寫滿激勵話語的花草裝飾品,整齊的營房,讓人感慨。年輕一些的黎孝文在回憶被安排到島上時一度感到失落,“上島後才發現環境這麼好,有還綠化,真是意外的驚喜。”
但在相對有所改善的環境下,新的挑戰也在考驗著駐島戰士們——近在眼前的三亞市區越來越繁華,各種在小島附近遊玩的遊客與遊艇讓人羨慕,但駐島戰士們如今已經視若無物。沒有堅定的崗位意志和高尚的報國情懷是難以做到的。
黎孝文半年才會離島一次,而陸建登十多年來的離島總數都屈指可數,他們不是不能走,而是覺得島上的軍營才更適合自己。
“外面誘惑雖然多,但我們都已經淡然了。”黎孝文笑著説。而陸建登曾有機會留在警備區的門診部也被他拒絕,對於市區的燈紅酒綠,他也表示“已經習慣了,自己也不想離開這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