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室裏中隊的“元勳”鐵鍬,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月牙鏟”。謝露瑩 攝

開拓精神永不忘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開拓精神的傳承。早年間,中隊營房是低矮潮濕的小平房,沒有訓練場,房前是山坡,房後是一片墳地。中隊黨支部“一班人”決定親自動手修建訓練場,改變眼前的“差環境”。

一聽説要鏟掉半個山坡,官兵們心裏打怵了:這麼多土方,就算是推土機、大卡車也得推拉個把月,要是靠人拉肩扛,像螞蟻搬家似的,啥時才能修出訓練場來?

面對戰士們的顧慮,中隊黨員骨幹話不多説,直接帶頭幹了起來,戰士們見狀也都變得爭先恐後,展開了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官兵們人人手破五層繭、身掉三層皮,曬得像黑臉包公似的,中隊所有鐵鍬都磨成了月牙形,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月牙鏟”。幾個月下來,硬是將門前的山坡剷平,修建了一個80米長,55米寬的訓練場。

這次“移山”,中隊官兵用壞了325把鐵鍬。這些身負重傷、久經百戰的“月牙鏟”,官兵們捨不得扔掉,保存起來作為中隊的歷史見證,作為官兵們艱苦創業、不畏艱難困苦的述説,作為一代代官兵傳統教育的教材。

記者了解到,每年新兵下連,都要去榮譽室參觀這些中隊“元勳”。正是這一把把普通的“月牙鏟”,開過山,挖過石,砌過護坡,凝結著數屆官兵的心血,也見證著中隊的建設歷程。

經過幾十年的“接力建設”,中隊硬體設施較過去大有改觀。中隊長鬱宗友告訴記者:“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

每年開春,房前屋後積雪融化的速度遠比官兵清理的速度快,長年累月地,墻皮受潮發黴脫落,地板也開裂起皮。官兵們就自己動手搞“裝修”——先用砂紙蹭,再用膩子刮大白,用木紋圖案的貼紙給地板打補丁,雖然顏色稍有不同,但也平整乾淨。

掃地用的掃把,年久失修容易鬆散。戰士們就利用休息時間自己找來鐵絲、剪刀、鉗子等工具,先梳理、後捆綁,重新拼湊,讓笤帚舊貌換了新顏。

列印過的A4紙,戰士們一摞摞裝訂起來,當記事本用。列兵羅中旭説:“每人節約一張紙,希望小學的學生就多個練習本!”

舊檯球桌布捨不得扔,剪成大小不同的塊兒,做成哨位防滑墊、扶手的護套;連掃雪時最稱手的工具——推雪板,都是當年官兵外出時撿回來的大木板做成的。

特殊的艱苦伴隨著特殊的光榮,一磚一瓦的建設是官兵們對中隊一心一意的投入,越來越多的官兵來到撫遠就不願再離開,他們覺得這裡雖然天氣冷,但是人心熱。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