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7月21日訊 從古至今,若想馳騁于戰場殺敵,僅靠穿上軍裝拿起刀槍是遠遠不夠的。戰場上,一名普通士兵攜帶的武器彈藥和其他必需品的重量和數量較多,如何做到便於攜帶、隨時取用、不影響正常作戰,一直是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和思考的實際問題。
軍人在作戰時隨時穿著,用於攜帶武器、彈藥以及其他必需品的專用裝具就是單兵攜行具。
曾幾何時,人民解放軍的單兵裝備一直停留在“小米加步槍”的時光記憶中。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閱兵活動中,昂首闊步接受領袖和人民檢閱的步兵方隊,將士們威武雄壯鬥志昂揚,尤其那一身新式裝備可叫一個“亮眼睛”。新式作訓服、輕量化網格MOLLE改型單兵攜行具、新型特戰模組化背心、新式頭盔和單片快穿式防彈衣……不僅意味著我們的人民子弟兵們從頭到腳煥然一新,也從背後悄然映襯出我人民軍隊90載風雨輝煌的發展歷程。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我們人民軍隊的單兵攜行具成長記。
勇士甲胄長啥樣
單兵攜行具就是士兵穿戴在外部、用於增加各種彈藥攜帶數量的裝備,具有耐磨、輕便、攜帶量大等突出特點。戰士們在戰場上攜帶裝具的方式最早就是單件分挂,對於一名步兵來説,要攜帶步槍,那就要攜帶彈夾和彈夾袋,要投擲手榴彈,那就要攜帶手榴彈袋,當然還不能落下了望遠鏡盒、水壺、被褥、帳篷等等。這種最典型的傳統分挂攜行方式,不僅不方便,也愈發不能適應機械化戰爭以後的戰場環境。勇士甲胄的改進工作自然被提上日程。
當然,説起人民解放軍,單兵攜行具的發展可真是一段苦難輝煌。紅軍時期物資極端匱乏,大家都是有什麼就用什麼,所謂的單兵裝具其實就是因陋就簡的産物,戰士們身上只有米袋、子彈袋和手榴彈袋,再背上一頂斗笠或一條小薄棉被,已經是當年的“土豪”級裝備了。當然,即使是這些子彈袋一類的裝具,往往也幾乎不可能是制式軍品,而是隨便用能找到的較結實布料土制而成的。直到建國前,我軍的被服、裝具依舊處於由各野戰軍因地制宜自行生産和籌措階段,制式和材料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單兵攜行具。
這種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50年代,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的裝具已經有了一定改觀,軍裝已經制式化,軍需品的品種、數量也都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一部分戰士也有了牛皮或帆布材質的彈藥帶,但依舊有戰士連子彈帶都沒有,攜行方式依然是“分件單挂”的落後方式。
裝備制式化改革以後,我國仿製蘇聯而來的53式步騎槍開始配發列裝,與該槍配套的53式步騎槍子彈袋可以算作是我軍第一種制式單兵裝具。但這種制式僅僅是體現在材料與樣式的統一,其設計水準與土製品並無太大差別,且實用性極差。隨著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開始列裝,單兵裝具也隨之更新。56式半自動步槍裝具的固定方式上從布條繩結改成了扣式,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和可靠性。
從53式到56式彈藥裝具,在結構上都是典型的胸挂式,依靠肩帶和腰帶完成固定,這種基本思路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期。後來的81式裝具也只是在56式衝鋒槍裝具的基礎上,取消了2個小雜物袋,把多出來的空間又加了一個彈匣袋,並沒有任何的人體工程學、系統工程學考慮,只是單純的造一個外形合適的帆布袋子,然後再加上一條肩帶能夠挂在士兵身上就算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