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重重 柳暗花明
“蜂”回路轉折射背後故事
此次,昂貴的“超級大黃蜂”贏得美海軍艦載機訂單,得以和更貴的F-35C並肩再戰20年,至少可以説明三個問題——
首先,“超級大黃蜂”勝出的決定性因素是“性價比”。與單價僅為7500萬美元左右的“超級大黃蜂”相比,F-35戰機的價格太“傲嬌”。儘管在總統特朗普親自施壓下,空軍和海軍陸戰隊款F-35的單價已跌破1億美元。但根據美軍2017財年數據,研發中遇到更多難題、技術要求也更高的海軍款F-35C單價仍不低於1.2億美元。
“大黃蜂”家族不斷改進升級並用於戰爭實踐的歷史表明,該系列機型經受過戰爭的考驗,採購、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經過現代化改進後在態勢感知、機動、滯空和航程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現。“超級大黃蜂”能夠勝任未來二三十年美海軍賦予艦載機的使命任務,甚至部分替代F-35C的功能,是一款綜合性價比更高的戰機,對於目前仍處於預算緊縮時期的美軍無疑更具吸引力。
2016年底,美國新任國防部長馬蒂斯指示美軍對比評估F-35C和F/A-18E/F兩型戰機,並對後者技術升級後可能達到的作戰效能進行研究,這為預算案中性能並不佔優的“超級大黃蜂”勝出提供了決策依據。“超級大黃蜂”歸來,不是價格或性能的單方面勝利,而是贏在性價比。
其次,“超級大黃蜂”歸來是美國總統、海軍、波音公司三方博弈合作的結果。眾所週知,美軍裝備研發和訂貨中,國會、軍方、軍火商各司其職,有限博弈,共同形成重大決策。本案例中,美國海軍一直採取“超級大黃蜂”和F-35C雙中心競爭模式來發展艦載機。2015年,美軍曾宣佈過一個通過採購2-3個中隊的F/A-18E/F“超級大黃蜂”並延壽使用F/A-18C“大黃蜂”來填補海軍138架戰鬥攻擊機缺口的方案。補足機隊缺口是當務之急,至於戰機有沒有隱身性能則居於次要。美國海軍擴容艦載機的決心不可動搖。
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秉持“美國人民的首要任務是做生意”的信條,以“推特治國”的方式直接參與國是。2016年底,特朗普候任期間便在推特上表示:鋻於洛馬公司的F-35太過昂貴,他已要求波音公司對技術相當的“超級大黃蜂”進行報價,國防部長馬蒂斯隨後便下達了評估兩型戰機的指示。
波音公司的努力體現在升級改造“超級大黃蜂”的能力和降低單機採購價格的意願上。
由此可見,正是總統、軍方和軍火商三方聯通互動,共同導演了“超級大黃蜂”歸來這場戲。
第三,“超級大黃蜂”回歸從根本上折射出未來二三十年美軍裝備發展的選擇。裝備發展是軍事技術進步與戰爭形態演變在國家軍隊認知域的主觀反映,是威脅判斷、防務戰略、作戰思想等的綜合産物。選擇五代戰機F-35C與四代機“超級大黃蜂”搭檔起來打“組合拳”,反映出美軍經歷反恐戰爭消耗、國內經濟不振、國防預算削減後,在有效利用國防資源和提高作戰效能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新努力。這與美軍2014年推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一脈相承。
“第三次抵消戰略”是一份著眼未來競爭、瞄準大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的防務政策指南,提出了13項具體舉措,試圖破解未來二三十年美軍全球作戰可能面臨的新困境,如全球基地易遭攻擊、水面大型戰艦行動困難、非隱身戰機生存堪虞、太空資産不再絕對安全等。該戰略修正了“殺雞專用牛刀”的“美國戰爭方式”,強調基於效果高低搭配使用武器系統,例如,把高成本隱身戰機派往中高強度威脅地區,其他情況下則更多使用非隱身戰機。美軍明確提出,在空海軍的發展上,要按比例減少F-35的採購量,不排除以下可能:先用“先進超級大黃蜂”全部替換掉F-35C,未來再換成海軍無人空中作戰系統。
正是在這種防務政策的指導下,並未打算設計成隱身飛機的“超級大黃蜂”才在隱身時代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蜂”回路轉,“超級大黃蜂”用自己的強勢回歸告訴我們,美軍正積極踐行“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新理念,在裝備研發和使用之路上變得更加務實。(楊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