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山東省聊城市開發區馬官屯村,志願者和村民、小學生在房頂上用玉米擺成“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字樣,紀念七七事變爆發80週年。東方IC
    看歷史,從來不缺少血淚的印跡


第一次中日黃海之甲午海戰,讓中國第一次認識到封建時代的沒落。第二次日本侵華戰爭讓中國跌倒谷底,然後又從谷底爬起用鮮血證明中華民族的氣概。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為何有截然不同的結局?其中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面對第二次日本侵華戰爭,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一顆抗爭的心在濃濃燃燒。

是的,歲月湮滅不了1937年翻捲的煙塵——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歷史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所有衝膛而出的故事,都起源於擊發狀態。

就像一抹抹高大的身影永遠不會輕易就消散在黑夜中,渾厚的聲音定將打破死寂。那片光景下,站在時代風口浪尖的那一群人,不論歷經多麼殘酷的千淘萬漉,總會始見真金。驚濤拍岸裏,革命先輩走到最後,化為皇冠上璀璨的明珠,組成天空上不滅的星星。

歷史屏息而待,見證抗爭的風暴斜刺裏衝出,面對跌跌蕩蕩的苦痛漩渦和坎坷,勇敢丟出決鬥的白手套,排山倒海地掩殺過來。哪怕那是一個短暫的幻影,哪怕是微弱的希望和一廂情願的願景。畢竟,那也能給期待已久的心靈帶來莫大的慰藉。

力度是什麼?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而是從逃難開始、從挨打開始,一次次絕地反擊的上揚、一條條向死而生的曲線,一程程動人心魄的環節。

抗爭到底、不憚前行——這,就是抗日戰爭打出了如此磅薄力量的最佳解釋。

要團結,是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

回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撐開國共兩黨關係演變的歷史長篙,原來全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史冊上,分明烙刻進八個字——“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字字剛勁摩蒼穹!

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戰走向勝利的史實無不一一浮現,民族團結的深刻含義在歷史進程中揭示。

我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分別開闢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蔣介石正面的會戰和毛主席敵後遊擊戰相結合,同時全國人民的火熱配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釋放著巨大的能量——勃鬱的豪情氳成了光,鋒利的刃闊足了勁,開山劈路的斧鉞拭出輪廓的清晰,掀起民族團結對外的狂飚。

是的,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上,團結一致凸顯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今天,回望這條路,早已連接成大氣磅薄、氣血健旺、精神抖擻的各民族發展格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