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日本對華情報戰
甲午戰爭前,日本對華情報戰進入歷史上第一個高潮。這次與中國唐代日本對華大規模派送“遣唐使”有本質不同,派“遣唐使”是為了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和典章制度,經過中日雙方協商,形式是公開的;而這次日本的明確目的是日本在與西方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中吃了虧,要通過奮發圖強把損失從中國找補回來,以中國為壑,形式是隱蔽的。
1871年3月,日本議院參議江藤新平向日本當局提交了《對外政策意見書》,強調對“西陸大國”(中國)加強情報研究的重要性,建議儘快向中國派出諜報人員廣泛蒐集情報。次年,日本陸軍大將西鄉隆盛派出陸軍少佐池上四郎等3人潛入中國。一年後,3人向日本當局提交了名為《滿洲視察復命書》的間諜報告,稱“(清國)積弊久生,士氣腐敗,兵士怯懦,常備軍殆成虛名。況朝廷綱紀廢弛,賄賂公行,商民怨嗟,皆屬實情。如此下去,不出數載,清國勢將土崩瓦解”。
有日本“情報戰之父”之稱的福島安正自小天資聰明,學習刻苦,熟練掌握英、法、德、中、俄等五門外語,于1874年任日軍參謀本部長官山縣有朋的秘書,負責為山縣有朋收集海外情報。
1879年,福島安正首次進入中國,喬裝成華人,在大江南北遊歷5個月,收集了清朝大量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情報。他把偵察所得整理成《鄰國兵備略》和《清國兵制集》上報日本大本營。其中對大清最為經典的結論是:“清國的一大致命弱點,就是公然行賄受賄,這是萬惡之源。但清國人對此絲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到一兵一卒,無不如此,此為清國不治之症。如此國家根本不是日本之對手。”
據日本學者描述,甲午戰爭前,中國對於日本而言,已經是手術臺上的裸體巨人。由於對當時中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全面深入了解,日本大本營決計對清國開戰。當中日兩國在朝鮮陷入和戰難決的僵局時,1894年7月12日,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訓令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促成中日衝突,實為當務之急。為實行此事,可以採取任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