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力量的重要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出現了經濟大蕭條,各海軍強國只能開始軍備控制,進入了所謂的“海軍假日”時代。但是,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條約》雖對戰列艦提出了嚴格管控,卻對初出茅廬的航空母艦網開一面,各國海軍也紛紛抓住這個空子,大力發展航空母艦。究其原因,《華盛頓條約》之所以為航空母艦留出了生長空間,也與“大炮巨艦至上”的年代有關。説到底,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清楚航空母艦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直到1921年7月,9架各帶有8枚123千克航空炸彈的“馬丁MB-2”轟炸機,向著美國切薩皮克灣的三艘靶艦一通狂轟濫炸,包括曾經參加過日德蘭海戰、排水量22808噸的“奧斯特弗裏斯蘭”號和另外兩艘輕型驅逐艦都相繼葬身大海。這次歷史性的轟炸,令現場觀摩的美國陸、海軍高級將領大為震驚,它充分證明了空中力量對於海上作戰的決定性意義,進而為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航空母艦成為海上作戰力量的重要選擇,最為精彩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11月,滿載著“劍魚”式攻擊機的英國“光輝”號航空母艦奇襲塔蘭托軍港,英國海軍僅動用了21架老式“劍魚”攻擊機,就一舉擊沉、重創了義大利海軍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幾乎使其折兵一半,成為航母發韌之初的經典戰例。一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赤城”、“加賀”等6艘大型航空母艦悉數披掛上陣,再次體現了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經過這兩次經典戰役,航空母艦所展示出的巨大海上威力,徹底摧毀了各國海軍殘存的陳舊觀念。
值得一提的還有“珊瑚海大戰”。偷襲珍珠港得手後,日本海軍企圖繼續南下,因此與美國海軍爆發了“珊瑚海大戰”又稱“珊瑚海海戰”。這次戰爭是航空母艦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雙方在約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飛行員外,雙方自始至終都沒有見過對手的樣子。這種在當時屬於“超視距”的作戰方式,進而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嶄新篇章。此後,世界海戰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航母大戰——中途島海戰,更是將航母的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美軍最終以損失1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4艘日軍航母。可以説,正是航母大戰的成敗,決定著太平洋戰爭的走向,更深刻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二戰結束以後,雖然世界上再也沒有爆發過如同太平洋戰場上那樣精彩的航母大戰,但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直至21世紀的幾場戰爭,到處可見美軍航母艦隊的身影。航空母艦,也成了美國自詡為“世界警察”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