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説】航母完美體現海上力量 遠距奔襲遠洋作戰尤擅長( 1 / 4 )

發佈時間: 2017-05-02 10:56:14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乃千    責任編輯: 謝露瑩
分享:

 

資料圖: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海天之間一首交響曲

1910年,美國東海岸漢普頓,“伯明翰”號輕型巡洋艦靜靜地停泊在錨地。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亮相的“伯明翰”號艦首甲板上鋪設著長26米的木製飛行跑道,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一直向前甲板延伸,在跑道的起點處,停放著一架“寇蒂斯”單座民用飛機“金鳥”號。狂風驟降!強行起飛!“金鳥”號由於滑跑距離太短未能達到應有的起飛速度,險些一頭扎進大海,所幸飛行員沉著操作,終於在飛機進入大海之前一把把它拉了回來。

兩個月後,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同樣的飛機著艦試驗,軍艦則換成了重型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這兩次試驗,是人類首次駕駛飛機從一艘軍艦上起飛,為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經過兩次里程碑式的試驗,説明飛機完全可以從軍艦上起飛、降落並執行戰鬥任務,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型戰艦的生存基礎。從那時起,一種可以主宰海空戰場的新一代“海上霸王”,就這樣悄然走上了歷史舞臺。

其實,航空母艦就是一個海上活動的飛機庫和飛機場。

從1917年開始,英國海軍就著手將建造中的“卡吉林”號客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卡吉林”原有的煙囪被拆除,飛行跑道實現了前後貫通的全通式飛行甲板,極大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這種被稱為“平原型”結構的航空母艦,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航母的雛形。

同“百眼巨人”號一樣,“蘭利”號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1920年,美國海軍選中5500噸運煤船“木星”號來改裝它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隨後將其改名為“蘭利”號。“蘭利”號鋪設有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艦橋則位於飛行甲板的前下方。由於這種怪模怪樣的軍艦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海軍艦隊序列中,因此也被戲稱為“帶篷馬車”。

“平原型”航空母艦畢竟有其使用局限性,1920年,日本海軍開工建造了本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並於1922年年底建成服役。該艦本來計劃採取島式上層建築結構,但最終放棄。在此之前,英國海軍于1918年動工興建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封閉式艦首和全通式飛行甲板,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配置在艦體右舷。這種成功的島式結構奠定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基本結構,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倣的標準樣板,並一直沿用至今。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中國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