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功臣迫擊炮”

發佈時間: 2017-04-22 07:47:47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 孫成智 王洋    責任編輯: 劉峻淩

歷史探秘

古老炮種如何華麗變身?

迫擊炮的炮彈由炮口裝填,依靠炮彈自身的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擊炮膛底部撞針而使底火發火,點燃發射藥將迫擊炮彈推出炮口,且大都用於近距離火力支援,即“迫近炮擊”,由此得名“迫擊”。

迫擊炮是一種曲射武器,彈道彎曲,構造簡單、易分解、輕便靈活、射速高、造價低,是火炮家族中體型最小卻最能折騰的小兄弟,樣式也幾經變身。根據用途、裝填方式、彈道等,又被劃分到戰壕炮、步兵炮、前裝炮、曲射炮等範圍。

最早有歷史記錄的迫擊炮雛形是阿拉伯人1342年使用的“摩得發”。但是“摩得發”投擲彈丸很近,威力有限。為了産生更大的殺傷,15世紀出現了臼炮。不過,臼炮往往口徑很大,極其笨重,難以運轉,在接下來的近4個世紀內緩慢發展。

20世紀初,法國1897式75毫米速射加農炮的出現,使火炮界一片興奮。很多人預言,速射加農炮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其他炮種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然而,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卻將這個預言打得稀巴爛。

在旅順口戰鬥中,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俄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把隱藏在塹壕裏的日軍打得落花流水,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最早的迫擊炮。

法國1915年開始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迫擊炮,平均100米正面上配置一門迫擊炮,後來的戰鬥中發展成每30米左右一門,但這些炮移動和變換方向都很費事。同年,英國發明家“迫擊炮之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研發出76.2毫米迫擊炮,由此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後來,法國在斯托克斯的幫助下,生産出了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隨後各國紛紛仿製,美國81毫米M1、中國82毫米20式迫擊炮都是布朗德炮的仿製品。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就屬於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樣式,但是在1930年之後使用的炮彈可能發生了變化。

二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分為輕、中、重型,分別從班裝備到師(旅)級。前蘇聯是世界上裝備迫擊炮最多的國家,共裝備了34.8萬門。

將這種操作簡便又變幻莫測的火炮使得出神入化的,當屬我軍。號稱“抗日第一利器”的迫擊炮幾乎參與了中國抗日戰爭以來所有戰役戰鬥,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是在山路崎嶇的南方丘陵,還是在連綿起伏的太行山脈,作為一種輕便靈活,不需要專門構築射擊陣地,單兵能搬運的輕型火炮,迫擊炮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在技術落後的舊中國,製造簡便的迫擊炮是能夠最快生産並且很快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利器,也是抗戰中少數不必仰賴美英盟軍支援的武器。

迫擊炮作為步兵近距離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在現代戰爭中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武器,繁衍出自行迫擊炮、加農迫擊炮、多管齊射迫擊炮、無聲迫擊炮等眾多“後輩”,各種自動、微聲、數字化、鐳射制導等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被各國軍隊廣泛裝備。(孫成智 王 洋)

   上一頁   1   2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中國軍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