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博物館眾多館藏重器中,一門並不高大威猛的迫擊炮,獨佔一方醒目的展櫃。有人説,它是八路軍首個兵工廠出品,“根正苗紅”,也有人説,它是從日軍手中繳獲的戰利品;有人説,它是中國最常見的82毫米口徑,也有人説它是稀有的75毫米口徑;有人將它稱為與駁殼槍、地雷齊名的遊擊抗日“三大神器”,也有人説它堪稱專瞄日寇將領的“斬首利器”……
這件國寶級文物為何引發了人們諸多猜想?今天,我們就為您揭秘這門因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而青史流芳的“功臣迫擊炮”。
製圖:歐冠豪
出身之謎
“國寶”是不是“紅一代”?
那是1939年深秋的一個午後,晉察冀根據地淶源縣黃土嶺,日軍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八路軍發現,離小山頭100米左右的獨立小院是敵人的指揮所。當即迅速調炮兵連上山,4發迫擊炮的炮彈在日軍指揮所和觀察哨兩處目標點爆炸。不久日本《朝日新聞》以“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的通欄標題,連續3天刊登悼念文章,特派員詳報中説:“……敵人一發炮彈突然飛至身旁爆炸,阿部中將右腹部及雙腿數處負傷……”
阿部規秀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個被擊斃的日軍中將級別高級將領,擊斃他的迫擊炮自然成了我軍的功臣兵器,晉身“國寶級”文物。
如果對軍事博物館中這門中國産75毫米口徑迫擊炮進行一番嚴格的“政審”,你也許會失望。因為炮身上只有炮號,沒有其他任何銘文。具體是哪個兵工廠什麼時候生産的,至今還沒有相關圖片資料的力證。因此,關於這門傳奇“國寶老炮”的身世,便有了諸多猜想。
從該炮的型號看,屬於一戰之後斯托克斯樣式,它在中國的生産時間大約在1923年後至1930年前後。由於該炮生産的品質和工藝非常好,可以判定應出自於實力雄厚的大型兵工廠。
60毫米至100毫米口徑為中口徑迫擊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史上,20式82毫米迫擊炮在中國軍隊中使用歷史悠久也最為常見,直到現在82毫米迫擊炮也是我軍的一種制式裝備。因此,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也是82毫米口徑。但經過軍事博物館文物研究人員多次測量,確定館藏的這門迫擊炮是並不常見的75毫米口徑。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生産75毫米迫擊炮的廠家主要是漢陽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漢陽兵工廠1923年就已經成功製成75毫米迫擊炮,但沒有相關的圖片資料可考。
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炮管長度達到135釐米,約是口徑的18倍,這在迫擊炮中屬於非常大的倍數了,應該是為了打得更高或更遠。在1950年印製的華北軍區《彈藥識別》一書中有“晉75迫擊炮對空榴彈,別名高射迫擊炮彈”的記錄。目前這門迫擊炮的身管與口徑倍數比與晉造對空迫擊炮彈的資料也是相吻合的。
從該炮的使用地域看,是晉察冀根據地。從當初國共合作抗日看,山西的閻錫山支援過我軍部分過時的老舊武器。
我軍也繳獲許多日偽軍的一些武器。因為這門炮做工精細,而且炮身的方向機上用皮裹著。在武器上裹皮是日軍武器的一大特點,因而有人認為該炮是從侵華日軍繳獲的。但在權威資料佐山二郎所著《迫擊炮》一書,對各種炮都介紹得非常詳細,卻唯獨沒有這種75毫米炮。
那為什麼會有人熱心地為它貼上黃崖洞兵工廠出品的標簽呢?位於山西省深山中的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在血與火的拼殺中發展起來的第一家“紅色兵工廠”,也是當時唯一一家小型火炮生産工廠。不過,該廠是1939年年底才建成開工,到八路軍正規部隊配裝自己生産的“紅色迫擊炮”已經是1941年。
將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劃入我軍自製的“紅一代”兵器,只不過是人們主觀載入在這件“國寶”身上的一種願想。
綜合上述因素,我們推定,該炮由山西太原兵工廠生産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