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羅戈津
復蘇大計迷霧重重
儘管“三代++”的成色稍顯不足,但米格-35的確較米格-29有了長足進步,而且也保留了換裝相控陣雷達和向量推進發動機的能力。那麼,也許有人會問:缺錢的俄軍在兩個“35”面前會不會犯“選擇恐懼症”呢?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在俄軍的定義中,米格-35定位輕型,蘇-35定位重型,這就決定了兩個“35”不是競爭者,而是搭檔。俄空天部隊司令邦達列夫在發佈會上稱,未來俄羅斯所有的輕型戰機全部由米格-35替代,俄空天部隊計劃到2020年採購30架。而事實上,這一數量不及俄現役米格-29總數的10%。需求與計劃嚴重不匹配,這一現實,或許正反映了如今米格集團艱難的處境。米格集團想借米格-35翻身,本國空軍恐怕指望不上。
於是,發佈會上,米格集團總經理科羅特科夫特意強調,米格-35的後勤與米格-29高度共通、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定制“甲蟲”雷達性能等“重點內容”。“俄軍工代言人”羅戈津更是宣佈將開展大規模的政府推介活動。這樣來看,米格-35似乎更像是為出口而備。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軍貿市場,米格-35的定位卻又顯得比較模糊。
受限于自身條件,並且有蘇-35在前,米格-35一定不會去競爭雙發重型戰鬥機所代表的“高端”市場。而在輕型戰機這一市場上,米格-35雖然在綜合性能上強過F-16等機型,但雙發的米格在購買和運維成本上都要比單發戰機高出許多。這對於注重性價比的用戶來説,顯然不是最佳選擇。米格-35這種不上不下的定位,讓自己顯得比較尷尬。
實際上,米格-35的設計理念更像一款歐係戰機,況且其某些主要戰技指標已基本達到甚至超越了“歐洲雙風”的標準。如此看來,米格-35的競爭對象應該是歐洲貨,但考慮到政治因素,這種競爭也僅僅局限于北約框架外。在屈指可數的機會面前,米格-35還敗給過“陣風”。
當然,一向思路開闊的俄羅斯人會不會將目光從陸地轉移到海上,未來會否出現米格-35K也未可知。
又見下一代
壯志淩雲路在何方
米格-35固然是發佈會的主角,但羅戈津現場宣佈的另外一個消息也十分重磅:米格集團在米格-35之後將全力研製四代機。這意味著俄羅斯將成為繼中美之後第三個同時研製兩款四代戰機的國家。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在T-50“難産”的大背景下,曾經在世界航空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米格1.44,能否在18年後破繭重生,還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技術上分析,米格集團的四代機,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隱身。在超視距空戰成為主流的今天,解決不了隱身問題,機動性再好也是枉然。T-50就存在這樣的弊端。而當年米格1.44創新採用的“鴨”式氣動佈局設計的隱身性能,在中國的殲-20上已得到了驗證。米格集團是否會重拾之前的設計,並進行現代化改進,還需觀察。畢竟,發佈會上,羅戈津拿出的只有一個四代機的座艙模型。
除了技術外,資金也是一個大問題。暫不論還在口頭上的四代機,就連米格-35的問世也是一拖再拖。實際上,這款戰機早在2007年就已披露,本計劃2013年裝備俄軍,可直到現在才正式發佈。俄羅斯信心滿滿的“雙四代機計劃”前景如何,或許從新裝備的“拖延症”中能夠窺探一二。
世人從未懷疑過俄羅斯在軍事上重振雄風的決心和信心。然而,與其不斷地講述壯志淩雲的故事,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之前挖的坑先填了。填好了,米格-35就是王者歸來;填不好,或許米格-35就真成米格集團的“絕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