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24小時:元宵節來了 這種燈竟然成為市民的最愛( 1 / 42 )

發佈時間: 2017-02-11 16:38:34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辛聞    責任編輯: 吳昊昊
分享:

掃雷四隊戰士劉貴濤就是芭蕉坪村人,在自家門口掃雷。他的爺爺當年是民兵排長,在向陣地上運送物資時不幸觸雷犧牲,他的姑姑16歲時在地裏幹活,也被遺留地雷炸斷雙腿,所幸被當時正在這裡掃雷的部隊官兵緊急送往醫院,才保住了性命。由於有這樣的家族經歷,劉貴濤聽説抽組掃雷部隊後,主動遞交申請要求上掃雷一線。他説:“多排除一顆地雷,鄉親就多一分安全……”

像劉貴濤這樣主動要求參加掃雷的戰士,在雲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四支掃雷隊裏比比皆是。當聽説掃雷隊官兵有一多半此前從未接觸過掃雷專業時,我們在驚訝之餘,內心也升起一個大大的問號:是什麼讓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剛剛排除了一枚防步兵地雷的掃雷四隊戰士梁慶,將地雷放入收集箱後,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掃雷是作戰行動,我是一個兵,不參加一次作戰行動,總覺得軍旅生涯有點不完整……”

原部隊在滇西的梁慶,也從未接觸過掃雷專業,卻主動要求調到臨時組建的掃雷隊來,聽他平靜地講述自己的選擇,我們的腦海裏蹦出“聞戰則喜”四個字。他説,進入雷場之前的掃雷訓練十分嚴格,最後考核時用的是去掉了炸藥的真雷、真彈,引信、雷管、擊針俱在,一不小心就會在訓練場上“陣亡”!

“那你家裏的人不擔心嗎?”我們忍不住發問。

“擔心肯定是擔心,只好‘騙’他們嘍,説是部隊抽調的,沒敢説是自己主動申請去的。”穿著厚重的掃雷服,梁慶一手抱著防護頭盔,笑著對我們説。自2015年11月正式進入雷場作業以來,他已經排除了1500余枚爆炸物,“最危險的是使用掃雷耙清理深層土壤時,勾住了手榴彈的拉線,勁兒使大一些就有可能引爆,所以必須嚴格按規程作業,不能馬虎了”。

“1500枚在隊裏算最多的嗎?”我們對他的戰績感到好奇。

“哪是最多的,我們隊裏還有人排了3000多枚呢!”

梁慶這樣説的時候,我們的目光越過他的肩膀,落在了山腳下如同縮微模型一樣大小的天保口岸。這個中越兩國之間的重要口岸,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第一次邊境大掃雷後恢復通關,20多年來過貨量迅速增加,極大地促進了中越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

提起天保口岸所在的船頭小鎮,當地人往往會這樣解釋這個古怪名字的來歷:19世紀中後期,法國殖民者侵佔越南,並不斷向中國方向擴張。面對孱弱的有邊無防的晚清帝國,法國殖民者往往採取兵船逆流而上,到了哪走不動了就劃地為界的辦法,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兵船沿著盤龍江上溯那年天氣乾旱,行至老山和八里河東山夾峙之處便因水位太低而無法前進,只能無奈卻又蠻橫地將這裡劃作中越分界點。而盤龍江在正常年份裏,大船是可以直抵麻栗坡的。當時的百姓覺得這是上天在佑護中國,才沒被洋人侵佔更多的土地,於是將這個地方喚作“天保”,又取“船行到頭”之意稱其為“船頭”。

聽著這樣令人心酸的講述,我們不禁想到1884-1885年中法戰爭後,為抵禦法國殖民者進一步入侵,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曾在邊防建設一批炮臺、地堡和防禦性連城,並在靖西十二道門堡壘上題寫“邊民永賴”四個大字。然而,在積貧積弱、為將為兵者都只求自保的年代,保境安民的心願終是一場幻夢。惟有在血火之中愈戰愈勇的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打出了一個新中國,才真正將“邊民永賴”變成了現實。

注視著雷場上一張張青春飛揚的年輕面龐,我們暗自感嘆:

你所擁有的祥和安寧,是因為有他們為你冒死排險;

你所享受的幸福安康,是因為有他們為你頂天立地。

(圖片由雲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掃雷一隊張峻森提供)

   上一頁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頁  


中國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