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業、風景亮麗的濟南,正不斷提升自身的“魅力指數”。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近日,市政府印發了《濟南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明確了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其中,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1000個;開展上市後備資源培育“荷尖行動”,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10家左右;報批實施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打造高水準現代化都市圈;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實現7市省級以上人才卡互認互通。
2023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5%以上
過去一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2027.5億元,增長3.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78.1億元。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濟南深入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的重要一年。
《計劃》提出2023年主要目標。經濟增長方面,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5%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建築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農業增加值增長3%左右。固定資産投資增長6.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進出口總額、實際使用外資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準。結構效益方面,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準,數字經濟增加值佔比達到48%以上,其中核心産業增加值佔比達到17%,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7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城鄉建設方面,城市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城市承載功能穩步提升,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資源環境方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品質改善目標。民生保障方面,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5%左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5%以上。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吸引青年人才12萬人以上
在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方面,《計劃》提出,聚焦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高水準創新型城市,高標準建設齊魯科創大走廊,集中打造山東産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山東大學龍山校區(創新港)四大創新圈。新備案省級新型研發機構5家左右,總量達到75家左右。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預期值達13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700億元。新引進培養市級以上領軍人才200人以上,戰略合作高校突破105家。創建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吸引青年人才12萬人以上。推動空天資訊大學完成校區改造建設並啟動招生,在長清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謀劃建設開放式大學科技園。
同時,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1000個。著力打造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10個標誌性産業鏈群,打造省級以上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積體電路、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透明質酸谷、生物質材料、空天資訊等6個産業共同體。謀劃推進積體電路全産業鏈佈局,打造第三代半導體産業“芯”高地。強化空天資訊産業先發優勢,打造衛星總裝和火箭發動機製造兩大基地。做強做優企業群體,新增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製造業企業2家,新增省級以上單項冠軍企業2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家、瞪羚企業4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以上。
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10家左右
增創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濟南)、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應用,新培育2—3個工業網際網路園區。提升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未來網路、未來導航等建設運營水準,新打造2個千兆城市示範區,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4.7萬個,打造5G全連接種子工廠3個以上。開展上市後備資源培育“荷尖行動”,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10家左右。
積極推動降碳減污擴綠,推進“兩清零一提標”,歷下區、長清區、章丘區、鋼城區、平陰縣、商河縣、濟南高新區率先完成整縣(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完成4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0%,縣級以上水源地水質100%達到考核要求。完成造林1.2萬畝,森林撫育8.8萬畝,打造市級綠化示範村100個。
全面推進重點區域戰略,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持續落地落實,高標準推進南部山區整治和黃河生態風貌帶建設,統籌做好徒駭河、大寺河河道等生態景觀打造。推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全面起勢,加快國道104復線橋、黃崗路隧道、濟濼路穿黃隧道北延等跨黃通道建設,策劃建設鵲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塑強中心城市功能,報批實施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打造高水準現代化都市圈。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實現7市省級以上人才卡互認互通。參與制定濟青發展軸帶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濟青雙城聯動發展。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全力爭取國家、省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政策,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重點依託CTD(中央科創區)和CBD(中央商務區),全力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籌辦2023年中國(濟南)科創金融論壇和“頭部創投基金齊魯行”活動。推進黃河住房金融研究院建設。實現新增新建商品房項目“交房即辦證”全覆蓋,開展土地量化登記、基於遺産管理人制度體系下的繼承業務。推廣一批貿易便利化措施應用,全年新增自貿試驗區內外貿企業500家以上。
全年完成産業投資2000億元以上
《計劃》提出,聚焦著力擴大有效需求,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全力擴大有效投資,完成交通投資800億元以上,加快推進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推進濟濱高鐵建設,濟鄭高鐵年內建成通車,高鐵里程突破440公里。建成濟南至濰坊高速及濟南連接線工程,加快推進京臺高速濟南至齊河段、大北環、濟廣高速濟南至菏澤段等8條在建高速建設,高速通車里程突破820公里。開工建設濟南至寧津、章丘至慶雲、商河至武城等高速公路和工業北路東延快速路。小清河復航工程建成通航。加快軌道交通二期和至濟陽有軌電車工程建設,完成濟南低運量軌道交通一期建設規劃報批,開工建設首條雲巴線路。大力提升産業投資,大力推進弗迪動力電池、浪潮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等重點産業項目建設,形成引領帶動效應,全年完成産業投資2000億元以上。
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支援餐飲、住宿、旅遊、文娛等接觸型、聚集型、流動型消費加快恢復,支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大力發展首店、首發經濟,引進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艦店50家以上。高標準打造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新打造20個便民生活圈。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做大外貿規模,“一企一策”支援前150位重點骨幹企業做大做強,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500家。支援有能力的功能區在國外設立産業園區,鼓勵企業採取多種方式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舉辦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産業合作區建設推進會、濟港澳合作交流推進會等交流活動,招引臺港澳先進製造、生物醫藥、貿易、金融等行業領先企業。
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700元
《計劃》提出,聚焦增進民生福祉,切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保障水準,維護“三保底線”支出剛性,財政用於民生支出比例保持在80%左右。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700元,全面推行醫保DRG付費。繼續提升9類困難群眾11項保障標準,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比例達到40%以上,失能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以上,有集中供養意願的特困人員實現“願進全進”。
優化市民居住環境,新開工棚改安置房8012套,基本建成11427套,積極推進義和莊、濼口片區、宋劉片區等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實施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5200戶、108萬平方米,實施市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項目計劃6個。開工改造老舊小區68個片區(包括525個小區)、755萬平方米。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5萬套(間),發放租賃住房補貼1.3萬戶以上。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突破6萬個。
繁榮發展社會事業,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55所,新增2.5萬個以上中小學學位、0.56萬個以上幼兒園學位。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提高200元。出臺《濟南市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千人口托位數達到4.5個。
《計劃》提出,聚焦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守牢“一排底線”。紮實保障能源供應,全市發電供熱企業電煤庫存可用天數不低於20天、目標25天、力爭30天,加快建設自有煤炭儲備基地。督促承儲企業落實液化天然氣(LNG)“應儲盡儲”要求,地方政府5天儲氣能力達到2200億立方米以上,完成2萬噸汽油儲備任務。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糧食總産295萬噸左右,建成驗收第一糧庫、萊蕪糧食儲備中心、平陰地方糧油儲備公司10萬噸倉容綠色倉儲升級改造項目。提升應急儲備能力,新增2萬人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實現滿足4萬人的應急生活保障需求。(濟南日報記者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