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市大腦指揮中心為信用就醫模式提供技術支援。記者 郭慶萍 攝
就診過程中多次交費、拿藥報銷時多次跑腿,是群眾普遍反映的看病難題。德州市運用數字化手段打造“先看病、後付費”信用就醫應用場景,通過簡化就診流程和支付環節,實現患者、醫院、社會多方共贏。
自2021年11月試點以來,已在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寧津縣人民醫院等15家公立醫院完成上線,實現了市域全覆蓋。目前,累計簽約10萬人,授信金額7200余萬元,服務6萬餘人次。信用就醫應用場景獲得第一屆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創新應用大賽一等獎,被列入2021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百佳案例、2022數字政府管理創新類成果案例,有關做法在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刊發並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免了預交費亮碼即可看病拿藥
前不久,寧津縣參保職工杜梅梅體驗了一次信用就醫。
她因咳嗽多日來到寧津縣人民醫院就診。得知杜梅梅有職工醫保,醫院護士便指導她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德州醫療”的“舒心就醫”模組進行簽約,成功獲得了700元信用額度。
憑此額度,杜梅梅直接來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出示同步申請的電子健康卡二維碼,醫生便開始了問診,並根據檢查結果開具了治療藥物。
“診間無須預付費,費用先從信用額度扣除,只要72小時內支付個人承擔的部分即可,還能優先用社保卡餘額支付。”杜梅梅説,以前來醫院先掛號,然後找大夫開單子,再去門診排隊交費,交完費排隊做檢查,就診結束後再去窗口醫保報銷,現在有了信用就醫,來到門診直接找大夫看病、做檢查,省去了交費、報銷排隊的時間。
寧津縣人民醫院作為全市信用就醫的首批試點醫院,已有2萬餘名患者享受到“先看病、後付費”,累計授信額度500余萬元。
指尖操作即報銷數據流通代替患者跑腿
同樣感受到信用就醫便捷的還有德城區參保職工李平。
11月3日,李平因為失眠焦慮來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神經內科就診。主治醫師為他開具了3種藥物,總共花費347.08元,他回家後通過手機確認付費,因為此前就診累計超過了400元起付線,醫保報銷了172.75元,個人用醫保電子憑證線上支付了174.33元。
德州市醫保中心資訊統計分析科科長馬澎介紹,信用就醫醫保減免過程主要是通過醫院線上系統抓取患者的就醫交費資訊,與醫保參保資訊系統進行比對,按報銷比例計算出數額後,用花費總額減去報銷數額,直接將患者所需要支付的數額呈現出來。與以往窗口核算不同,如今不需要中間環節的診療單,而是通過機器核對,更加準確高效。
一系列的流程再造,讓數據流通代替患者跑腿,大大縮短了門診就醫時長,通過對部分典型患者的調查發現,該模式下平均就診時長由3.5小時縮短至45分鐘左右。
市域全覆蓋6萬餘人次已享改革紅利
群眾就醫便捷的背後,是醫保、大數據、衛健、發改等部門和各級醫院多方努力的結果。
“搭建這個平臺最主要的就是要實現七方聯調,七方除了‘信用就醫’平臺,還包括醫院資訊系統、衛健部門的‘德州醫療’平臺和統一支付平臺、醫保部門的醫保結算系統、發改部門的信用體系、銀行的支付系統。其中,醫院資訊系統是基礎,通過將幾方接入這一系統並形成串聯,從而打通數據壁壘,最終惠及患者。”德州市大數據局副局長張樅介紹。
信用就醫還與德州市信用體系聯動。根據系統對個人的信用評價,參保職工簽約後即可獲得700元至1000元的信用額度,該額度經大數據測算,可以覆蓋大多數普通門診患者的就診費,憑此額度簽約患者可直接進入就診流程。在應用過程中,如果按時還款,將適當提高授信額度。如欠款不還,該服務將暫停,還會影響系統對個人的信用評價。
經過2年探索,信用就醫也在根據應用中遇到的問題不斷優化升級。比如,為了不讓老年人等群體在智慧化時代掉隊,信用就醫特別開通親情賬號功能,通過共用信用就醫額度,年輕人可以代替老年人線上掛號、支付,老年人僅需身份證就可享受信用就醫服務。
作為首批試點醫院,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根據信用就醫試點過程中顯現出來的缺少人員類別劃分、普通醫保與特殊險種報銷衝突等問題,對線上系統進行了持續改進,通過標注普通、特病、慢病、生育4種就診類別,對患者類別進行精細劃分,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報銷。
“我們也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和群眾代表現場觀摩,充分了解市民信用就醫的現場體驗,聽取意見建議,圍繞醫保實時報銷、個人信用額度恢復、醫院系統流程改造等,累計解決4大類10余項細節問題。”德州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心全民健康資訊化科科長王正福介紹。目前,全市每個縣市區都至少有一家公立醫院上線了信用就醫,實現市域全覆蓋,6萬餘人次已享受到改革紅利。
為進一步擴大信用就醫受眾範圍,日前,市醫保局牽頭引進商業銀行,通過銀行授信,將個人信用額度提高到每人3萬元,受眾由參保職工擴大到包括參保居民在內的所有醫保參保群眾,應用場景由門診擴大到住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齊河縣人民醫院正在試用,其他醫院也在推進。
□本報記者 尹曉燕 本報通訊員 李祿超 劉麗麗 孫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