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半糧”産能創建開場戰實現首季“開門紅”。記者劉振興攝
“作為‘一把手’,以前都是指揮監督別人幹活,如今角色變成‘考生’,述職時臉上熱辣辣的,評議後感覺身上的擔子重了起來。”在日前召開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暨全面深化改革述職評議會議上,多位參會的市直部門、縣市區“一把手”這樣説。
述工作、述問題、述打算;評成績、評能力、評作風。會上,6個縣市區和5個市直部門“一把手”登臺,全方位展示政治生態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和省重點督導30項改革任務的落實情況,其他部門書面述職。市領導、市直部門和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評審團,現場打分。
推進改革任務落實落地,述職評議是重要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要投入更大精力、下更大力氣抓落實。我市創新督導調度、典型培育、改革背書等工作機制,全力謀改革、推改革、督改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拓寬眼界,用宏觀視野見事、用市場邏輯謀事、用改革辦法辦事、用資本力量行事、用平臺思維成事,推動改革速度和品質“雙提升”。
加強頂層設計繪好改革“施工圖”
機關內部辦文、辦會、辦事“網上辦、掌上辦”,專業和課堂建在産業鏈上,“噸半糧”産能創建如火如荼,農民工獲得上大學機會,村民家門口樂享快遞便利……
時下,在德州,強大的改革“氣場”已然形成。從城市到鄉村,個人、家庭、企業、政府,無不身處其中,“氣場”釋放的改革紅利惠及各個領域、每個角落。
今年,省委部署98項改革任務,我市擴容為194項。聚力聚焦省委“十大創新”行動,扭住重點、抓住關鍵,靶向施策、精準發力。創新開展政治生態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區域發展戰略、惠企惠民等改革,讓一切工作融入改革元素、用改革辦法推動一切工作,繪好改革“施工圖”。
攻堅改革落實,方向是前提。在“往哪改”問題上,德州改革目標更加明確。
向著深水區行進。去年9月,我市提出在全國率先創建大面積“噸半糧”示範區,並建立“書記抓糧”機制、推出科技支撐“六大工程”……這些創新舉措,為“噸半糧”産能建設保駕護航,促成今年夏糧核心區逾六成地塊畝産超650公斤,創下單産839.2公斤的歷史新高。同時也意味著,德州糧食生産這一突出優勢,將向更難的改革深水區邁進。
把短板變潛力板。直面創新底子薄、能力弱問題,加強頂層設計,一體化推進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全面激發創新活力。
跑好“最先一公里”。今年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整合改革試點,圍繞此項改革,我市出臺“1+1+N”系列工作方案,涵蓋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鄉鎮和村集體吸納就業、能人創業帶動就業、農村勞動力保險和信貸支援等,讓就業這個民生之本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改革不看路,就是“瞎改”;改革不看人,就是“亂改”;改革不看事,就是“假改”;改革不看效果,就是“白改”。奔著問題去、對著問題改,能否解決問題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
全市上下凝聚起共識:改革看路,就是要研究清楚國家重大戰略中哪些是中央事權,哪些是德州能做的工作,尤其要深入研究省重大戰略,明確要深入推進的重點改革事項;改革看人,就是要明確一項改革事項的出臺,哪些人會受益,受益面多大?哪些人利益會受損,阻力有多大?做到心中有數;改革要看事,不能只報材料,搞“紙面改革”;改革要看效果,不能光看熱鬧。
改革進入深水區,渡過深水區,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為此,我市強化系統整合、協同高效理念,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推出一批戰略、戰役性改革,有效解決改革零敲碎打、單兵突進問題。頂層設計已明確,改革重點、目標、策略和路徑清晰,德州改革的決心和步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
打造“出圈”亮點典型引路聚合力
從今年3月起,樂陵市前周村村民徐金芬被聘為本村“棗林管護員”,“家裏有老人孩子,不能出遠門兒打工,沒想到能在家門口掙錢。”
“棗林管護員”是德州結合産業特色設置的一類公益性崗位。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是我市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整合改革試點的一項重要內容,有關做法獲省委主要領導批示,成功“出圈”。
談及改革目的,市人社局副局長尚鍵説:“主要是積極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鎮長期失業人員,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改革之路如何走?成效如何體現?市人社局的“出圈”改革給出啟示。
將自身業務與改革融合,是改革的基點。市委書記田衛東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抓改革就是抓發展,就是找辦法,就是辦實事。
攻關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我市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了將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體化推進的工作思路。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建立起“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統籌全市力量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將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與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有機結合,以創新抓改革,以改革促創新,走出一條適合德州自身發展的創新型城市建設之路。”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井為民表示。
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人民是關鍵詞。一批小切口、接地氣、見效快的民生“微改革”事項推出,有效解決了群眾身邊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如德州“海峽兩岸百名中醫義診”、機關單位停車場錯時免費開放、學生公益暑期託管等。
抓改革落實,必須把每個環節想清楚,把每項措施定具體。為激勵幹部大膽闖、大膽試,德州出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背書制度(試行)》,建立改革容錯免責機制。“容錯機制本身就是一項改革,旨在營造鼓勵改、允許試、包容錯的幹事創業氛圍。”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改革辦副主任劉榮青説。
為激活改革攻堅“一池春水”,德州創新典型培育機制,大力實施“一部門一改革,一縣域一品牌”典型培育工程,引導各級各部門結合落實“十大創新”任務謀劃改革事項,並加大向上級部門和中央、省級新聞媒體宣傳推介力度,力促改革事項“出圈”。同時,為“出圈”改革明確“硬杠杠”,如獲中央或國家正式發文表彰、在國家部委主辦的現場會進行推廣……
“出圈”導向抓改革,各級各部門幹勁十足。全市確立改革品牌113項,農村勞動力就業整合改革、縣鎮同權、節糧減損、疫情防控“雙敲”行動、“四策整合”創建全國首個“噸半糧”示範區、快遞進村等26項改革事項達到“出圈”標準,群眾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強化督導調度“瞪起眼來”抓落實
一分落實,一分成效。改革重在抓實、貴在落實,這是市委深改委的一貫要求,也是老百姓的熱切期盼。
《市委改革辦2022年改革督察工作方案》《全面深化改革約談辦法》《德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述職評議方案》《市級領導領銜重點改革事項》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省重點考核、市級跨部門跨領域的70項重大改革任務,是重中之重。為此,我市健全完善領導領銜推進工作機制,按照“誰分管誰領銜”原則,15名市級領導每人領銜2項或多項改革任務,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對市級領導領銜事項推進情況,改革辦以“提示函”方式及時提醒。市直部門單位“一把手”認真履行改革第一責任人職責,明確一名班子成員靠上抓,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改革相關具體事務,各業務分管領導和科室抓好具體改革事項推進,做到改革事項有人辦、改革任務有人擔。
今年7月起,接受一對一改革工作調度成為各承擔改革任務部門負責人的“必修課”。落實縣際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出臺《減污降碳考核和獎勵辦法(試行)》……7月2日,市委改革辦啟動了對生態環保、文化旅遊、應急管理等部門的一對一改革工作調度,探進度、察問題、提建議。面對改革攻堅中一些敏感難點問題,大家不回避、不護短,現場提出解決思路。
一對一改革工作調度會的前身是改革推進不力部門約談會。因為約談成效明顯,約談會改為調度會,範圍擴大至承擔30項省重點考核改革任務的部門。“改革任務是實打實的,責任也是實打實的。一對一調度,既壓實部門責任,又利於精準發現問題。一方面給部門傳導壓力,另一方面給部門當好幫手,提出符合實際、有效管用的應對之策。在此基礎上,把各項成果鞏固好、發展好,努力使實踐成果上升為制度成果。”市委常委、秘書長、改革辦主任趙學坤説。總計18個部門的一對一改革調度將在8月上旬完成。
為保證督察調度效果、發揮督察調度作用,我市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抓改革,形成“十個一”督導調度機制。通過臺賬化管理監測,為每個重點改革任務建立“落實情況檔案”,對具體改革事項全程跟蹤、定時督察、動態銷賬。
翻開重點改革任務臺賬,每一項改革方案都明確了出臺時間、所屬部門、完成時限等資訊,都有硬任務、硬指標、硬考核。對這些改革任務,一月一調度、一月一會審、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報;一季度一總結、一季度一約談;半月一專項督察、兩月一全面督察;半年一述職、百日一攻堅。只有改革事項全部完成的,才能提請銷賬。
督察後,督察情況將反饋給相關責任部門,如果方案在完成進度、推進辦法等方面問題突出,將責成部門制定整改措施。對整改不利的部門單位,市委改革辦對其“近身緊追”,點名通報、掛牌督辦,直至整改到位。督查組還採取“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基層一線,查實情、摸實底,確保改革不“空轉”。
改革推進到哪,督察、調度就跟進到哪。目前,我市共組織改革督察20次,發現、整改問題5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