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可見綠、抬腳即進園”。過去五年間青島精心打造讓市民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空間——
300余個“口袋公園”:讓市民轉角遇見“美”
如果説“公園城市”是一幅城市生長在公園中的巨幅綠色畫卷,口袋公園無疑是散落在其中閃閃發光的珍珠。
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口袋公園見縫插針式地散落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間,打造出“推窗可見綠、抬腳即進園”的美好生活空間,有效滿足市民對綠色生態的嚮往,成為離市民最近的“詩與遠方”。
雖然已經在很多城市葳蕤生長,但到現在為止,口袋公園卻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它通常指規模較小的城市開放空間,散落、隱藏在城市結構中,主要供居住與生活在周邊的居民共用。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探索中不斷拓展著其外延和內涵。
上海正在全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和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今年計劃新增各類公園120座以上,其中口袋公園60座以上。北京5年間增加了500多處口袋公園,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加強城市修補,通過騰退還綠、疏解建綠、見縫插綠等途徑,為群眾提供更多遊憩場所。在口袋公園“遍地開花”的深圳,在打造“世界級公園城市”的目標下,到2025年將建成600個以上,到2035年建成2000個以上口袋公園。
視線回到青島,過去五年間,已經打造了312個讓市民觸手可及的高品質口袋公園,今年還將再建31個,使青島的公園綠地除了中山公園、世博園這樣的“大手筆”之外,也有更貼近市民的“小”“多”“勻”。這些散落在城區綠色畫布上的“口袋” 讓城區處處有花園、花園處處是美景,讓生活與工作在城區的人,出門就能遇見“美好”。
“螺螄殼裏做道場”的藝術
規模雖小,但口袋公園的設計和建設不一定比大規模公園容易。其難度最大的地方在於如何合理佈局,讓市民感受到便利度,同時在有限的空間內還能兼顧公園的承載力和舒適度,讓其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好去處”。
上海師範大學休閒與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樓嘉軍長期研究城市休閒功能的發展,在樓嘉軍看來,口袋公園作為“家門口的好去處”到底好不好,使用者尤其是市民的使用感受和評價是最重要的。“口袋公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讓市民‘推窗可見綠、抬腳即進園’,因此其服務半徑十分重要,即是否落實了‘15分鐘覆蓋’的概念。如果實現了‘15分鐘覆蓋’,市民喜歡去的程度和頻次、市民對空間環境及其服務的體驗和感受都會大大增加,也會啟發更多口袋公園的打造者、管理者,找到打磨自身服務品質的關鍵之處。因此,口袋公園的打造者、管理者、運營者,對口袋公園的服務半徑一定要有清晰的認知,就是‘滿足居民家門口的日常遊憩健身需求’。”
“絕大多數口袋公園都是‘螺螄殼裏做道場’,身處高強度開發的城市中心區域,居民選擇到口袋公園來,是因為他們渴望在綠色空間內緩解疲勞和釋放壓力,此外,設計者還必須了解社區的組成關係和使用者的需求習慣,因為其主要服務對像是附近社區的居民。”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管理科工作人員曲有參與了嶗山區海爾路口袋公園和深圳路口袋公園的設計,對於口袋公園的“實用性”,曲有感觸頗深。
目前,嶗山區分別在深圳路、海爾路、海安路、海江路等區域利用路邊的綠化帶先後建設了29處口袋公園,實現了綠色從“看得見”到“走得進”。曲有説,作為規劃者、設計者、管理者,要把主要力氣放在想方設法創設條件,讓周邊居民方便把花園用好、用活,真正把周邊居民的感受度和獲得感放在心上。“尤其是新建的口袋公園,管理者、設計者在設計初始階段需要充分考慮到使用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種種問題,包括項目落地後的維護、服務等可持續發展問題。”
放大口袋公園的“實用性”
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口袋公園的“實用性”顯得頗為重要。但是口袋公園面積有限,居民不同的需求之間可能存在“擠出效應”。遇到這類棘手難題,該如何解決?
專家認為,口袋公園設計之初,不僅要讀懂基本建設條件,還要讀懂所處的社區。要因地制宜,結合不同社區的歷史文化積累、地貌肌理、充分考慮以下“不同”情況:社會經濟條件不同,人口年齡結構、人口流動基本情況不同,既有的休閒設施基礎不同,要在了解這些“不同”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安排:梳理、排序、取捨居民的各種需求。
在建設口袋公園的過程中,曲有也發現了不同區域居民需求的多樣性。“我們一般會籠統地認為,社區居民對‘口袋公園’的需求主要就是歇歇腳。但事實上,一個位於馬路上的口袋公園,和一個位於老城區社區裏的口袋公園,周邊居民需要通過它完成的休閒功能其實差別挺大。”
這一點也在海爾路口袋公園和海倫路街道的口袋公園設計上得到了印證。“海爾路目前從南向北利用道路東側近50米寬的綠化帶已經建設了7處口袋公園,建設了兩條綠道,一條用來供體育愛好者跑步鍛鍊,另一條則供附近社區居民休閒遛彎。在金獅廣場附近的口袋公園裏,除了兩條綠道外,還設置了座椅區、兒童娛樂區以及健身器材區,這都是充分調研周邊社區居民以及寫字樓工作人員的需求而設計的。另外在海爾路西側六十七中門口兩側結合校園環境也完成了兩處口袋公園建設。”曲有説。
在市北區海倫路街道,這個面積5.3平方公里的街道除去山頭,實際使用面積為2.6平方公里,卻有常住人口6.2萬人,人口密度高達2.6萬人/平方公里。街道裏的小區多為上世紀90年代建成,居民“可觸摸”的綠地很少。
“在廣泛徵求居民的意見,把需求按照遛彎、休閒、鄰居聊天等排序後,街道新建、改造提升了5處口袋公園。5處口袋公園中,既有利用閒置空曠地新建的,又有對原來管理不當的綠化進行改造提升的,成了附近居民的好去處。”海倫路街道辦副主任袁勝章表示,在調研過程中,也有很多居民反映老城區停車困難,想用空地建停車位,我們也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在統籌協調後做到最大程度便民。
讓百姓共用“綠色福利”
黃色的黃金槐、紅色的紫葉李、綠色的水杉和雪松,有趣的景觀小品、嶄新的健身器材和兒童遊樂區……住在嶗山區銀川東路恩馬文景園小區的居民孫同發現,自己家周邊可以悠閒散步、小憩的地方變多了。
現在,到口袋公園裏健健身,與鄰居聊聊天,成了孫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起“自己家門口的好去處”。就在不久前,他剛剛參加了政府部門組織的“口袋公園開放日”活動,把自己對口袋公園的觀察與建議説了出來。
“口袋公園受空間所限,很難滿足市民對公園的所有需求。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使用者多以短暫停留為主,主要從事的是簡單而短暫的休憩活動,如飯後的散步、小坐或安靜地休息,休閒設施的設計和選擇須以人性化尺度為要。”
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社會經濟分論壇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總規劃師、規劃院院長閔希瑩表示,要見縫插針廣泛建立開放式“口袋公園”,讓百姓共用“綠色福利”。“口袋公園作為城市設施的社會意義,遠遠高於其作為設計作品的美學意義,需要政府、公眾的協同努力,以解決相應的城市問題。我們強調口袋公園的開放共用和可參與性,打破割裂、增強地區可達性,進而實現內部綠色空間與街巷空間的公共化與開放共用。”閔希瑩説,口袋公園的開放性與可參與性,還需要突出公園與周邊街區的融合共用,比如通過道路綠化改造,提升道路的遮陰功能,實現道路添綠;進行圍墻的通透化處理,通過節點透綠;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體系等等。
可參與性也體現在了口袋公園選址、設計、建設的方方面面。一如上海、成都的很多口袋公園的設計、建設、名字都來自於市民,青島也在不斷拓展口袋公園的可參與性。
嶗山區現在口袋公園的選址,正在由“綠地條件決定選址”向“市民需求引導選址”發生轉變。“早期的口袋公園選址直接根據現狀綠地的條件進行確定,在後續的建設過程中,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通過對市民直接的電話訴求、市長熱線、政府信箱等方式提供意見的總結歸納,優先對市民訴求較高的區域進行口袋公園建設。目前,市民訴求較高的勁松五路區域口袋公園正在進行施工,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曲有説。
在市北區,口袋公園“昌樂園”從建設規劃之初,就開始傾聽周邊居民的意見。“昌樂園”所在的市北老城區,是青島眾多老工業品牌的誕生地。公園在建造過程中,採納了居民的意見建議,通過浮雕、雕塑和注解文字等,再現了青島工業老品牌的歷史足跡。就連“昌樂園”的名字,都是向市民徵集而來的,寓意“祖國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身邊小小的口袋”,承載著離市民最近的“詩與遠方”,也承載著城市觸手可及的高品質綠色生態空間,帶給我們的不只是豐富的街景,還有遊玩、休憩等便捷的應用場景,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全新風景線。
就在身邊,改變正在發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