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推動綠色發展 山東這兩地的一村一區給出亮麗答卷
發佈時間:2021-05-07 16:35:01 | 來源:大眾網 | 作者:紀偉 張聖虎 石如寬 | 責任編輯:高靜

  編者按 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各地探索推動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蒙陰縣百泉峪社區把生態文明和文化結合起來,把綠水青山“裝”進畫裏,賣出了“好價錢”;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借助“南紅北柳”濕地修復工程,在1萬畝鹽鹼地上種出了70萬棵檉柳,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帶來了經濟效益。

  生態旅遊+文化,綠水青山值多少錢?蒙陰一個小村給出了答案——

  一幅好山水能賣三十萬

  大眾日報記者 紀 偉

  通訊員 張聖虎

  5月2日中午,蒙陰縣桃墟鎮百泉峪社區黨支部書記方國明忙得坐不下。在自家經營的民宿裏接待完遊客,就匆忙到村子裏的各處農家樂和民宿查看了一圈。每到一處,他都要叮囑經營店面的村民:“一定要把統一管理辦法和明碼標價的牌子擺在顯眼的位置,讓遊客們看了能放心。”

  這幾年,靠著整村規劃和精細管理,沂蒙山區腹地的百泉峪村把生態旅遊業的好口碑做起來了。綠水青山在這裡變成了村民口袋裏的真金白銀。

  “生態旅遊可不只是吃個飯住個宿,作為附近的旅遊業領頭羊,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摸索著把綠水青山‘裝’進畫裏了。”方國明頗為得意地講起了今年春節期間發生的一件事:一位外地來的畫家在村裏畫了一幅風景畫,隨後被一位遊客以30萬元的高價買走了。

  “還是老武有本事,能把一幅好山水賣出三十萬元的高價,這就是咱百泉峪綠水青山的價格。”方國明介紹,他口中的老武名叫武江,也是百泉峪村的村民,在村裏經營著一間農家樂和一家畫室。

  談起賣畫的事,武江自覺並不稀奇:“村裏現在有兩家畫室,接待全國各地的畫家前來寫生,有些畫家會把畫完的畫放在畫室裏托我銷售,價格從幾百幾千到幾萬元不等,售價的百分之十會作為提成留給村集體。”

  武江的畫室就在百泉峪村主幹道旁,是一座狹長的鋼結構玻璃大棚,中間的長桌上鋪著毛氈和宣紙,兩旁的玻璃幕墻上挂滿了國畫與油畫。

  “之所以能接待這麼多畫家,也是靠著村裏的生態旅遊産業基礎好。”方國明説,畫家們選擇來此的幾個理由是:百泉峪村地處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雲蒙景區北麓,景色秀麗,山水奇崛;村裏的餐飲、住宿、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比較完善;村民性情淳樸,易於相處。

  離開武江的畫室,沿著柏油路向百泉峪村深處邊走邊看,方國明的話得到了印證。這個僅有三百多人的小山村,有些過分繁華。在村裏的小湖邊,一座五六層樓高的酒店依山勢而建,房間內床舖潔白,裝飾佈置與城市裏的標準化酒店並無二樣。據方國明介紹,這是前幾年外地的一家公司與村裏合作建設的,村裏出土地,這家公司出了千余萬元建設費用。這樣規模的酒店,在百泉峪村一共有五家。除此之外,村民還通過翻新自家宅院,建起了38戶農家樂和民宿,一戶村民的年收入能達到二三十萬元。

  百泉峪村能吃上生態旅遊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方國明剛開始提出做農家樂時,全村沒有一個村民支援。有些多年種桃樹的村民對著方國明直擺手:“在這大山裏開飯店開酒店,誰能來?”

  “我當時覺得,我們村山腳下就是一條公路,交通方便,往山上走就是蒙山景區,景色沒得説,有這樣的好位置,如果再能打出熱情好客的好口碑,肯定能成。”方國明説,當時他先出了一筆錢,讓大女兒試著開了一家農家樂,他又改建自家的院子,做起了民宿生意,初步解決了遊客的食宿問題。第二年父女二人一算賬,掙了好幾萬塊錢。

  見方國明父女掙到了錢,開始有村民心動了。方國明擔心,村民紛紛試水生態旅遊,如果服務水準不過關,會影響全村的口碑。於是,方國明便將自家的功能表分享出去。同時,由百泉峪社區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對村裏的民宿實行“六統一”管理。全村共用一張功能表,讓百泉峪村生態旅遊的口碑不斷打響,回頭客越來越多了。靠著生態旅遊産業的蓬勃發展,2020年百泉峪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3.6萬元。

  “最讓人高興的是,像百泉峪這樣的村在桃墟鎮並不罕見。”桃墟鎮黨委宣傳委員王春梅介紹,百泉峪模式正在當地快速複製。去年,附近的花果莊村就學著百泉峪村的發展經驗,由黨支部牽頭成立專業化合作社,帶動村民提升村居環境,開辦農家樂和民宿,做起生態旅遊的生意。目前,在百泉峪周邊,整村發展生態旅遊的村有七八個,150多戶村民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

  “以前只是靠著好山好水賺點飯錢、住宿錢,現在我們明白,文化和旅遊結合起來,才能有更高的附加值。”武江説,同樣是幾萬塊錢,現在賣出一幅好作品就能掙到,要放在以前,需要賣出幾百隻炒雞才能掙到。

  好山好水值多少錢,至少武江在賣出那幅價值三十萬元的山水畫後,拿到一筆三萬元的提成時,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70萬棵檉柳帶來生態、經濟好效益

  海邊鹽鹼地長出喬木林

  大眾日報記者 石如寬

  4月28日,驅車行駛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防潮壩上,記者看到,壩外海水碧波盪漾,海鷗飛翔。壩內是濰坊濱海區的“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基地,排排檉柳綠意盎然,鬱鬱蔥蔥。檉柳林內,人們正在手持鐵鏟,挖出肉蓯蓉。從航拍圖上看,這片7公里長300米寬的檉柳林,如同綠色的飄帶鑲嵌在藍色的海邊上。當天,這裡正在舉行阿拉善SEE齊魯項目中心北柳節暨山東省首屆肉蓯蓉文化節,上百人參與了此次活動。

  三四年前,這裡僅生長著稀疏的蘆葦、鹼蓬,因為荒涼,人跡罕至。“那時這裡就是白花花的鹽鹼地,沒有一棵樹,颳風時沙塵四起,荒涼得很。現在有樹有鳥,看著就心情舒暢。”時常在此捕魚的漁民范天金説。

  “這也許是防潮壩第一次迎來文化節。”參加活動的李佳勇説。

  “十三五”期間,國家實施“南紅北柳”濕地修復工程,通過修復濕地植被,築牢海岸帶綠色生態屏障。“北柳”是指在北方以種植檉柳、蘆葦、鹼蓬為主,海草、濕生草甸等為輔,有效恢復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檉柳就是北柳。

  濱海示範基地種植的檉柳不是普通的檉柳,是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自主培育的“魯檉1號”。魯檉1號是喬木化的檉柳樹種,具有高耐鹽、耐貧瘠、耐旱等特性,而且高大、美觀,生態價值、經濟效益高。

  記者了解到,檉柳具有強大的泌鹽能力,它通過泌鹽腺把吸收的鹽分通過葉片排出體外。而落葉後,即轉化為有機質,從而改善土質。種植檉柳一至兩年後,鹽鹼地上就可種植其他樹種。

  “魯檉1號可在含鹽量千分之十二的土壤中生長。在重鹽鹼地上,種植檉柳三年,土壤含鹽量就降到千分之三以下,甚至很多區域可以降到千分之二以下。土壤含鹽量千分之三以下,大部分樹種都能夠成活。而在千分之二以下,就可種植小麥、玉米了。”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劉德璽説。

  從2017年開始,濱海示範基地實施方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濰坊濱海區種植魯檉1號,目前已經發展到1萬畝,70萬棵檉柳。如今,這批檉柳平均樹高達3米,地徑6至10釐米。最高的一株檉柳已長至5米高。據實驗結果,檉柳生長三年的林下土壤含鹽量在千分之三以下。

  “面對鹽鹼地治理難題,我們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魯檉1號從濰坊濱海起步,並在內蒙古阿拉善、寧夏平武地區、新疆和田等地都有栽培。”劉德璽説。

  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愛民認為,利用檉柳構築北方沿海防護林帶,可形成生態安全屏障的“先鋒林”,從根本上解決沿海地區生態綠化難題,修復近海生態系統,治鹽壓鹼、改良土壤。

  阿拉善SEE齊魯項目中心第二屆工委主席郭程説:“北柳項目是為解決我國濱海鹽鹼地、西北荒漠化地區、沿黃灘區生態修復難題開發出的一種環保生態修復解決方案。”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隨著檉柳林下土壤的改良,生態的修復,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林下套種了“沙漠人參”肉蓯蓉。檉柳是肉蓯蓉的寄主,肉蓯蓉寄生在它身上。

  “現在年畝産肉蓯蓉鮮品突破600公斤,鮮品畝産值1萬多元,深加工後年畝産值可達三四萬元以上。”鄭愛民説。

  除了在檉柳林下種植肉蓯蓉外,檉霖公司還種植了蒲公英、馬齒莧、玉竹等中藥材,增加林業附加值。

  生態好了,野生動物多了。濰坊國際風箏放飛場緊鄰“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基地。風箏愛好者王達立説,時常看到竄出來的野兔、野雞,也看到過很多水鳥。

  濰坊濱海,海邊鹽鹼地上的檉柳正在越長越高,檉柳森林日益茂盛。

 

熱點新聞
滾動
日照:杜鵑花驚艷綻放,遍地芬芳
煙臺市首個居民區充電示範點建成投運
青島114個項目入選“省重點” 項目覆蓋13條産業鏈
淄博全力打造三大平臺 助力“中國膜谷”建設
濟南吹響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衝鋒號
青島防疫物資企業加速“出圈”
總投資1258億元!淄博市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拔頭籌”
濟南這些地段要拆遷徵收 快看有你家嗎?(附位置清單)
濟南拆違後有證的商鋪租金漲五成
房産證“下崗” 5月1日起頒發不動産權證書(圖)
房子被查封狀態不允許買賣 如刻意隱瞞或構成犯罪
房東隨意進出90後女租戶房間 稱“有本事買房別租”
+更多
7053次列車,從“扶貧快車”到“網紅慢車”
7053次列車,從“扶貧快車”到“網紅慢車”
積極深化東西部協作 山東內蒙古攜手育黑牛
積極深化東西部協作 山東內蒙古攜手育黑牛
春日•童趣•種玉米
春日•童趣•種玉米
玫瑰花開醉遊人
玫瑰花開醉遊人
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段運河景觀帶美如畫
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段運河景觀帶美如畫
青島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巴士”開跑
青島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巴士”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