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返鄉創業助推鄉村振興,勞模“夫妻檔”——“洼裏”種出“億元村”
樓房寥寥幾棟,村居多是平房,但這裡卻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洼裏村,産業興旺、村民富裕、環境優美、村風文明,去年躋身農業農村部公佈的“全國特色産業億元村”。更傳為佳話的,是村裏的帶頭人——一對勞模“夫妻檔”:丈夫劉向東是“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洼裏村黨支部書記;妻子趙霞是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去年當選“全國勞動模範”。
5月2日,記者來到洼裏村,傾聽他們的奮鬥故事。
所謂的“傾聽”,不時被打斷,“勞模創新工作室”人進人出。劉向東剛與青島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商談完太陽能儲存轉化用於種養補光的試驗細節,又要去接待千里尋來的求教者;趙霞剛傳授完管理技術回來,就接到北京訂購蔬菜的電話……
“勞模創新工作室”裏,全國知名農業專家、有機肥專家和農業物聯網科技人員是常客,他們聯合研發的“智慧葉菜種植床”,應用溫度自動控制、基質栽培、物聯網數字化管理等技術,實現有機蔬菜一年種植16茬,畝産值達100多萬元。他們成功創新10層立體種植模式,實現了農業工廠化、生産智慧化,建成了高質高效的“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園”。
不過,10年前,這裡的景象和現在可是雲泥之別。老村民郭玉傑戲謔地説:“那時村裏地勢低窪,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所以叫‘洼裏’。”
2011年,在外開辦企業的夫妻倆,被坊安街道黨委領導找到,希望他們能返鄉幫助故鄉發展。劉向東被説服了:“我也是洼裏村出來的孩子,我想為村裏幹點事。”丈夫的話也讓趙霞心起漣漪,她是農學專業的大學生,回村能幫上丈夫的忙。2011年,夫妻倆回村了。
在洼裏村“兩委”換屆時,劉向東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夫妻倆自己出資,帶領黨員群眾打機井、鋪管道、修道路、建廣場,還多次邀請專家來村裏實地調研。根據專家建議,劉向東決定組織村民發展大棚蔬菜。不過,當時只有9戶村民出資入股。
最終,夫妻倆墊資先期建成19個日光大棚,由村民分戶管理。劉向東規定盈利全部歸農戶所有,虧本則由夫妻倆全部承擔。在此基礎上,經過村民同意,成立了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培訓、統一良種、統一技術、個人管理、産銷一條龍的管理辦法,初步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合作社模式。
2012年,19個大棚全部實現盈利,僅一季草莓,每個大棚純收入7萬多元,最高價賣到68元一斤。收入的增加,也提高了村民參與的熱情,除了擴大大棚蔬菜種植,又逐步引入養殖業,開展果蔬栽培、種植經濟作物,向著多种經營、綠色生態觀光采摘為一體的方向發展。
在“勞模夫妻”帶領下,近年來,園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集休閒採摘、觀景垂釣、蔬菜加工和餐飲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迴圈體系。10層“智慧種植床”等技術的運用,可使有機蔬菜年産量達6000噸,單是這項年産值可達8600余萬元,隨著養殖、研學等規模不斷擴大,實現年收入過億元。
今年“五一”,佔地3000畝的園區,戶外運動區、生態牧場和108個大棚格外熱鬧。村民劉金林不僅是園區種植技術能手,還喜歡當“導遊”。他跑到門衛處看了下統計數據,“五一”假期的前兩天,就有超過2000人次來參觀、採摘、研學、垂釣。
“5月8日,村裏還要舉辦‘鄉村旅遊節’,可以品嘗到我們做的新鮮活菌酸奶、草莓和有機蔬菜,到時候你一定再來啊!”劉金林樂呵呵地向記者發出邀請。(大眾日報記者 張鵬 通訊員 劉華強 張銀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