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創新版圖上,鐫刻著閃耀的“山東印記”:智慧製造指數居全國首位,海洋領域獲國家科技獎數量佔全國四成,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4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躋身全國第一梯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6萬家,到今年三季度高新技術産業産值比重超過47%……
“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殷切期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快構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齊魯大地澎湃創新動能。
站上新起點,深入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和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部署要求,山東樹牢人才引領發展理念,構築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堅持黨管人才
凝聚人才發展合力
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證。
省委部署實施“人才興魯”戰略,升格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小組成員單位由16家擴增至28家,進一步強化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以職責清單全面厘清黨管人才工作職責。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是黨管人才的關鍵,山東創新實施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聚焦重大人才政策制定、重點人才工程實施、重要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生態打造,推行“書記領題,重點攻堅”,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在此格局之下,山東各級領導幹部既挂帥又出征。從省級黨員領導幹部定期走訪住魯專家人才,到濟南市主要領導向20萬大學生發出邀約,各地“一把手”紛紛站到了人才工作的第一線。
志同則心同,心同則力同。山東把黨管人才具體落實到黨愛人才、黨聚人才、黨興人才上,先後出臺人才改革22條、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20條,人才興魯32條,頒布實施人才發展促進條例,創新創業支援體系逐漸成熟,本碩博畢業生補貼政策實現16市全覆蓋,具有山東特色的人才制度體系不斷鞏固。
棋局布定,落子有聲。全省人才隊伍規模素質持續提升,全省人才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到109位,是“十二五”末的2.4倍;高技能人才達330萬人;近四年來,來魯留魯高校畢業生227萬,年均增幅達8.83%,其中省外來魯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均增幅23.53%;2020年“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來魯留魯人數實現倍增,人才凈流入態勢持續增強。
服務重大戰略
搭建高端平臺
“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在黃三角農高區,10余名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正領銜挂帥生物育種、智慧農機等重大科技項目。鹽鹼地上,農業科技會戰正酣。
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山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才。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海洋強省、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山東不斷引導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加速聚集。
聚焦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山東以超常規舉措構建全域創新體系,整合設立132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全力攻關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和“卡脖子”難題。全面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和首席專家“組閣制”,在重大科研任務中培養磨礪領軍人才。“藍鯨2號”半潛式鑽井平臺、濰柴熱效率突破50%商業化柴油機、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閃耀世界舞臺。
建設高能級人才吸引集聚平臺,山東重點打造包括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在內的“1313”實驗室體系。舉全省之力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匯聚了31位院士、共2200余人的科研人才隊伍,圍繞海洋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等一批國家戰略創新力量相繼落戶,山東産業技術研究院、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新三大院”高標建成,高水準大學和高水準學科“雙高”建設成效明顯,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別增至191個、1012個……如果説大院大所等高能級科創平臺、高教平臺,為全球人才來魯創新創業搭建了廣闊舞臺,那麼,全面實施泰山、齊魯人才等重大品牌工程,則顯示了山東大規模、大力度推進人才引領發展的決心和魄力。
——在泰山人才工程中實施藍色人才專項,集聚高層次人才團隊參與海洋強省建設,全國三分之一海洋領域院士和眾多高層次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我省。2020年全省海洋生産總值達到1.32萬億元,佔全國的16.5%。
——出臺關於加強儒學人才高地建設的意見,統籌實施“大師引進”工程、齊魯文化人才工程,集聚一批儒學研究高端人才和青年學者。
重大人才工程創新實行配額制、自主遴選認定制,把省級人才認定權下放給用人單位;對頂尖人才給予“頂級支援”,2020年給予11位院士1億元資助……各類人才奮力作為,激發起高品質發展強大動力。
強力破除藩籬
打造人才匯聚“強磁場”
2018年、2020年兩度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援,山東師範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高雯感受大不相同。以前項目經費“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讓她經常感到頭疼。現在,得益於山東實施省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試點,高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主業上。
人才有活力,創新才有動力。圍繞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各方面,山東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破除藩籬,打造人才匯聚“強磁場”。
鄉村人才振興,突破口在哪?山東做好基層職稱制度改革文章:率先建立基層衛生和中小學教師“專屬”職稱制度,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3.5萬人獲得基層高級職稱。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4700多名“田秀才”“土專家”獲得專業技術職稱。
人才制度改革攻堅,核心主線是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山東推行“五權下放”,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職稱自主評聘。調整優化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政策,人才承載能力大幅提升。不僅如此,山東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人才分配政策,激勵科研人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推倒四面墻,迎來八面風。”在省農科院,升正高不唯論文、“成果轉化同樣是主責主業”。今年10月,省農科院舉辦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拍賣會共成交37項,成交額達1.12億元,其中,轉化收益分配比例70%用於人才團隊獎勵。
沒有高學歷和頭銜,但企業願意給他年薪百萬,算不算人才?青島圍繞“誰是人才,讓市場和企業説了算”的評價標準,探索“以賽選才”“按薪定才”等人才評價方式。海爾“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青島區域總經理官祥臻評上了青島市C類高層次人才,可以享受和山東省級人才工程人選同等待遇。
人才制度改革攻堅密集施工,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
不斷創優環境
營造人才最優“生態圈”
住在人才公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濱州市的中海匯智人才公寓,公寓種類有單身公寓、家庭公寓、精品公寓、整租公寓四類。精品公寓配備了家電傢具及全套床上用品,可日租、月租。“住得舒心,拿著人才補貼,還能交到很多好朋友。”對大學畢業後來濱州工作的遼寧女孩范唯來説,人才公寓就是“咱娘家”。目前,全省各市已建成人才公寓20萬套。
人才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生態的競爭。山東牢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理念,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
“關鍵小事”貼心辦,人才服務更“懂你”。山東建立全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體系,為7200多名人才發出“山東惠才卡”,推行全過程“一對一”高層次人才專員服務模式,讓高層次人才可便捷地享受到戶籍、住房、配偶隨遷、子女入學等29項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高標準建設覆蓋16市136縣(市、區)228處“青年驛站”,為求職大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助力大學生就業“扶開工,送一程”。
人才創新創業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是什麼?融資難。聚焦人才所思所盼,山東探索推出“人才投”“人才貸”“人才板”“人才險”等所有人才金融産品,有效發揮金融資本對人才創新創業的支援和保障功能。目前累計已為500多家人才企業發放無抵押貸款23.8億元,170家人才企業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
積極探索市場化機制推動人才工作,山東成立全國首家省級人才集團。山東人才發展集團今年4月正式揭牌運營以來,積極推進人才招引、服務、創投等業務開展。發起成立高層次人才促進會,組建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人才服務市場化、社會化水準不斷提高。
服務好不好,關鍵在落實。山東出臺推動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務落實見效的10條措施,探索“政策找人”“無形認證”落實機制,今年以來,各市通過無感化形式向3.5萬名青年人才兌現補貼約5.2億元,吸引越來越多青年人才選擇山東創新創業。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在人才工作高品質發展中走在前列,新時代的山東,正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