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149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65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84人。山東共有兩人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為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錶研究所的王軍成和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的陳松林。至此,山東住魯兩院院士增至59人,主要分佈在海洋、化工、醫學、資訊、能源等專業領域。此外,我省密切聯繫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鄭婉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新當選的王軍成院士是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儀器儀錶學會氣象水文海洋儀器分會名譽理事長。王軍成也成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自主培養的第一位兩院院士。
王軍成研究員從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與儀器裝備研製40多年,帶領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錶研究所奮進不止,為發展我國海洋監測儀器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軍工科研項目10余項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突破了海洋監測浮標系列關鍵技術,構建發展了海洋資料浮標設計理論與技術體系,實現了我國海洋浮標的系列化、産品化,支撐建設了國家海洋環境浮標監測網,使我國業務化大浮標實現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組網規模達到世界第二的先進水準,為我國海域裝上監測的“慧眼”,滿足我國自主可控海洋監測的需求,産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創新爭先獎1項、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1項、光華工程科技獎1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被授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儀器儀錶學會會士等榮譽。
新當選的陳松林院士是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水産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山東省海洋漁業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産出過程功能實驗室副主任。
陳松林研究員從事魚類生物技術(工程)研究工作30餘年,破譯了我國首個魚類基因組,實現我國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從0到1的突破,推動魚類育種進入基因組時代;建立魚類種質冷凍保存技術體系;發現我國首個海水魚類性別特異分子標記,推動國內外魚類性別特異分子標記的發現;創建我國魚類抗病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研製出抗病育種基因晶片“魚芯1號”,育成高産抗病新品種3個,為我國海水魚類生物技術和遺傳育種研究躋身國際前列作出突出貢獻;連續七年被Elsevier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為該學科快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作出重要貢獻。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SCI論文190篇,含Nature Genetics 2篇。榮獲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第四屆中華農業英才獎、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等多項榮譽稱號。(記者 王亞楠 薄克國 報道)
王軍成:為遼闊海域裝上“慧眼”
□記者 王亞楠 通訊員 高麗
海風幾級?海浪多大?氣壓如何?溫度多高?這些海洋天氣預報數據,是開展海洋領域工作的重要依據。王軍成團隊為我國海域裝上的“慧眼”——200余套浮標構成的國家海洋環境浮標監測網,完全自主可控地監測、描摹著遼闊海域的資訊。每天,團隊提供的浮標都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輸送近30000組氣象水文數據。
目前,我國在位運作的大浮標,90%以上出自王軍成的團隊。十餘年來,歷經高鹽、高濕、颱風、惡浪等種種考驗,這些浮標連續運作,成為我國海洋監測體系的支柱。
1978年,當王軍成從哈工大畢業來到青島踏入浮標工程領域時,國內相關科研幾乎是空白。從理論到試驗、應用,王軍成成為我國浮標工程研究的開拓者。1989年,他所在的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錶研究所研製的第一台海洋浮標投運。
從零到一,從一到“網”,浮標網及數據的應用,在減災防災、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與大氣科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青島迎來了奧帆賽。賽前,國內外浮標生産巨頭齊集青島競標,代表該領域世界水準的挪威浮標最終中標。然而,挪威的設備在進行海上試用時半年就壞了兩次。奧帆委決定緊急啟用中國浮標。兩個月時間,3套浮標,王軍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加班加點,如期完成。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這些浮標經受住了考驗,沒出任何故障、差錯,最終成為2008年奧帆賽唯一指定浮標,出色完成了比賽任務。中國浮標用實力贏得了讚譽,成功“出圈”。
2012年,王軍成又帶領團隊在北極格陵蘭海域矗立起一座海氣耦合浮標,這是格陵蘭海域佈防的唯一一個浮標,在這沒有陽光、極度嚴寒的冰雪世界,中國浮標為全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這些不斷積累的數據為研究海洋環流、溫室效應、北極濤動等創造了條件。
2019年,王軍成帶領團隊投入到國家發改委智慧海洋重大項目“黃渤海重點區域海洋立體感知網工程建設”中,目前一期即將收官。
這一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的升級,預計可實現氣象、水文、動力、生態觀測等50余個關鍵海洋環境監測裝備國産化。
王軍成還指導團隊完成了國內首個超大型海洋綜合智慧浮標研發,研製成功我國首個直徑15米的超大型具備智慧觀測能力的綜合浮標系統,實現了海面、水體、海底的全尺度長期連續監測,為建立具備近海剖面觀測和智慧觀測能力的浮標觀測系統邁出堅實一步。
陳松林:讓魚長得大長得好
記者 薄克國 通訊員 阮曉紅
“好比蓋高樓,種質資源是魚類養殖和遺傳育種的物質基礎。”11月18日下午,在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向記者比喻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
他説:“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們就開始做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研究,這是魚類種質資源保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種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首先要收集保存好種質資源,然後進行挖掘、創新和利用。”
2000年,陳松林來到黃海水産研究所工作,將淡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應用到海水魚類上,成功建立了花鱸、大菱鲆和半滑舌鰨等10多種海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和精子銀行。他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魚類胚胎幹細胞培養的研究,建立了花鱸、真鯛等魚類胚胎幹細胞係,以及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鰨等10多種海水養殖魚類胚胎和組織細胞係共計25個,他的實驗室成為建立魚類細胞係最多的實驗室。
“半滑舌鰨是我國重要名貴海水養殖魚類,産量雖然不高,但是價格不錯,每市斤七八十元左右,總産值非常可觀的,每年産值20多億元。”陳松林説。半滑舌鰨的雌魚比雄魚大2-4倍,是目前發現的雌雄生長差異最大的魚類之一。為什麼雄魚長不大?是否存在雄性決定基因?雄魚比例為何還高達80%?帶著這些來自産業一線的現實問題,陳松林帶領團隊通過基因組測序發現dmrt1是半滑舌鰨的雄性決定基因,該基因表達就是長不大的雄魚,不表達就是能長大的雌魚,揭示了半滑舌鰨性別決定的分子機制。同時篩選到性別連鎖微衛星分子標記,建立了高雌苗種制種技術,將生理雌魚比例從20%左右提高到40%左右,攻克了限制養殖業發展的雄魚比例高達80%的問題。
陳松林説:“我們後來又建立了半滑舌鰨基因編輯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將雄性決定基因敲除以後,發現有一些基因敲除的雄魚苗,長得和雌魚一樣大,從而突破了半滑舌鰨雄魚生長慢、個體小的問題,不僅為養殖半滑舌鰨提供了新的技術思路和途徑,同時為其他的海水養殖魚類提供了技術借鑒。”
以鲆鰨等魚類為代表,陳松林帶領團隊人員攻關,在完成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創建我國魚類抗病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培育出抗病高産的“鲆優2號”牙鲆和“鰨優1號”半滑舌鰨等新品種,同時與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合作,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淡水魚羅非魚上面,培育出羅非魚“壯羅1號”抗病高産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