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流轉增加了近4000畝土地,還是種‘濟麥44’!”正值秋播,濰坊市寒亭區高裏街道一空橋村,惠民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萍一天到晚都紮在地裏忙活,“我們合作社非常認可這個品種,産量不低,賣價可比普通品種高不少。”截至10月20日,合作社今年1萬多畝麥田已經播了3000多畝,預計月底前能全部播完。
“以前種糧食掙錢少,大家不願意種。現在有省農科院的好品種,合作社科學管理、規模化經營,種糧不光省勁兒,還更掙錢了。”張萍説,今年合作社不僅給社員每人分紅3000元,還給全村每戶都分了100斤自産小麥磨的強筋麵粉、給村集體上交了45萬元,一空橋村從成為“濟麥44優質麥示範種植區”開始,打開了農業生産的新空間。
“目前,山東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8%,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基本實現自給;設施蔬菜品種國産化率80%以上,改變了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畜禽方面,奶牛種質佔據國內國産市場份額(30%)的一半,魯西黑頭羊新品種打破了大動物品種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尤其良種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47%,有力支撐了我省糧食生産連續多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李百東説。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種業位於農業産業鏈的最前端,也是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一直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種業創新。1995年,由省科技廳牽頭,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業良種工程”,26年來持續攻堅、久久為功,現已成為全國種業創新的品牌。
“濟麥44”是山東省農科院繼“濟麥22”之後,育成的又一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新品種。它是超強筋小麥品種,品質可與進口強筋小麥相媲美,一經推出就受到加工企業的關注。難能可貴的是,“濟麥44”同時具備了高産、抗倒伏的優勢,受到種植戶的歡迎。2020年,“濟麥44”秋播面積達到440萬畝,成為全省最大強筋小麥品種,並逐漸向省外推廣。
放眼山東農業全領域,突破性新品種不斷涌現。“濟麥”“登海”“希森”等形成了有行業影響力的系列品牌。省農科院自主選育的“濟麥22”,推廣面積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第一,累計達到2.7億畝;“魯單”“登海”等8個品種入選“榮譽殿堂”玉米品種(全國20個);蔬菜品種選育取得突破,茄果類、西甜瓜等設施蔬菜自主品種佔比達83%,番茄新品種整體表現達到進口品種水準;新希望六和培育的“中新鴨”打破國外品種壟斷局面,逐步實現進口肉鴨品種替代和超越……
種業“卡脖子”,最重要的還是卡在育種原創技術上。瞄準關卡,瞄準未來,山東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領域接連取得突破,一些領域走在了創新前列。
“寧夏當地政府立項支援我們去做推廣示範,幾家大型牧業、奶業公司都很積極。”10月19日,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運東,把企業自研的優質高産奶牛OPU-IVP工廠化生産技術帶到了寧夏,應用推廣再下一城。
OPU技術即試管奶牛技術,是目前國際上迅速提升規模牧場奶牛品質的先進技術手段,而這也正是我國奶牛種業亟須解決的難題:我國是乳製品消費大國,但奶牛平均每頭産奶量僅為8噸左右,較發達國家低了4噸之多,優質奶牛種質高度依賴進口。奧克斯是國內唯一一家、全球第三家掌握這一技術並實現産業化的企業。
“現在,一枚胚胎的成本能降到千元左右,牧場就能算出經濟賬來了。”高運東説,截至目前,企業已生産1萬多枚OPU奶牛胚胎,胚胎移植成功率45%以上,和國際先進水準相當。除了山東省內,奧克斯已經帶著這一技術落地江蘇、黑龍江、寧夏等省份,配套建立了10個實驗室。
“有了自主的基因編輯系統,就能繞過國外的專利限制,為基因編輯技術的産業化應用掃除了‘卡脖子’問題。”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汪傑説。基因編輯技術是未來生物育種的核心技術之一,而基因編輯系統就是其最核心底層的技術工具。舜豐生物與朱健康院士團隊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系統,打破了國外專利壟斷的壁壘。目前,公司基於自主智慧財産權基因編輯工具,在不同作物中做了一系列的活性和效率優化工作,並成功應用到多項育種研發中。
生物育種技術的突破,大大改寫了傳統育種的進程,基因編輯、定向育種正在為種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圍繞關鍵技術産業化,濟南市正在打造基因編輯産業基地,開放這一前沿技術,集聚生物育種上下游企業,力爭三到五年內打造基因編輯産業集群。
山東全力為種業創新提供高水準研發載體和政策支援,高層次育種人才團隊不斷壯大。近年來,已建成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濰坊現代農業省實驗室、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等10家省級協同創新育種平臺,涌現出趙振東、包振民、束懷瑞、李登海等專家領銜的一批高水準育種創新團隊。在專家支援下,中裕食品、登海種業、聖豐種業、希森集團等大批企業牽頭或參與良種項目,各類創新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
□ 本報記者 王亞楠 本報通訊員 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