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農村公路路網規模達25.8萬公里 居全國第二位
近日,省人大城鄉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對全省農村公路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並形成了調研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農村公路路網規模達到25.8萬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全部鄉鎮、建制村實現通瀝青(水泥)路,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通客車,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率達到91.1%。
農村公路是“三分建、七分養”。目前,全省農村公路工作在管理養護上基本形成了“省、市兩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行業監管,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和村委會積極參與”的五級管養制度。全省有10個市設立了縣級或副縣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92%的縣(市、區)設立了農村公路管理機構;95%以上的鄉鎮明確了農村公路養護機構。
報告指出,我省農村公路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建設週期早、公路里程長,尤其是穿越村莊的村道,在養護、管理方面還存在短板,困難和挑戰依然存在,與廣大人民群眾對人居環境改善和舒適出行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全省共有19.1萬公里的村道,數量多、覆蓋面廣,部分地區在落實村道管理養護方面還不到位,制度建設尚未完善,日常巡查、修護、綠化、安保等管養工作量巨大,村道失養、失管、以建代養現象仍然存在。農村公路安全防護設施歷史欠賬較多,早期建設的農村公路技術標準偏低、缺少安全防護設施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民群眾交通安全意識相對淡薄,機動車安全性能不高,交通安全監管薄弱,農村地區交通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報告建議,全面貫徹實施《山東省農村公路條例》等法規政策,細化和完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運營有關制度措施,全面推行覆蓋縣、鄉、村道的“路長制”,建立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産路權保護新機制,構建“縣級指導、鄉級負責、市場養護、鄉村保潔”的鄉村道管護新體系。嚴格落實農村公路新改建工程的交通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千燈萬帶”工程。進一步完善以客運班線、接送學生車輛及務工通勤集中線路,長下坡、臨水臨崖、急彎陡坡等危險和事故多發路段為重點的道路護欄、禁令、警示等交通安全設施設置,提升農村道路安全保障水準。(大眾日報記者 趙君 實習生 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