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長假、國內疫情形勢穩定、民眾探親出行意願高漲……這個“五一”假期註定不一般。明天,假期將正式開啟,在迎接旅遊市場復蘇的同時,各地也已提前部署嚴防“人從眾”,對宰客等亂象,更是堅決説不!
資料圖:哈爾濱火車站。哈鐵提供
“五一”假期來臨 有景點“一票難求”
這個“五一”能有多火?節前,酒店、機票、景區門票的預定火爆程度就已經預示著這個假期的“不同尋常”。
據中國交通運輸部披露,“五一”假期預計全國客運量將達2.65億人次,每日客運量將達5300萬人次。客流總量上升接近2019年水準;比2020年同期上升120.1%。
以火車票為例,4月29日下午,記者登陸12306網站查詢,發現4月30日當天,北京至鄭州、武漢的所有高鐵、動車車次已經都無余票。北京至上海、成都的高鐵、動車,只有個別車次還有餘票。
機票、酒店價格上漲。例如,此前攜程數據顯示,“五一”機票訂單量已經趕超2019年同期水準,增長23%。“五一”機票經濟艙平均票價為1021元,超過2019年同期均價。此外,“五一”期間酒店預訂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43%。
除了住和行,有些熱門景點也出現“一票難求”現象。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目前,5月1日至5日5天假期的門票已經全部售罄。國家博物館假期的門票同樣也全部約滿。
資料圖 馬佳欣 攝
嚴防“人從眾”!景區全面實行預約制
民眾旅遊出行熱情高漲,但在疫情仍未結束的背景之下,這個“五一”假期,防控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
假期前,文旅部已明確提出要求,各地景區景點“五一”期間要嚴格落實“限量、預約、錯峰”的要求,根據自身承載能力和當地疫情防控指揮機構要求,合理確定、嚴格執行限量要求,控制好接待遊客數量,並全面實施門票預約制度。
另外,文旅部近期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A級旅遊景區安全工作的通知》中也要求各地文旅部門進一步加強A級旅遊景區安全管理。
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強對疫情形勢預判和風險評估,科學動態調整防控策略和措施,精準做好A級旅遊景區疫情防控工作。
各地景區也已作出詳細部署。
例如,武當山風景區近期發佈消息稱,自2021年5月1日起武當山景區實行全網實名制預約購票。遊客必須至少提前一天在各大網路平臺進行實名制預約購票,入園時持本人身份證進行人證比對、人臉比對成功後即可乘坐觀光車進入景區。
泰山景區在假期也將實行限流,依照要求,每日限流8.55萬人,並分四個時間段實名制預約。
資料圖 虞亮亮 攝
宰客、哄抬價格?堅決遏制旅遊亂象!
伴隨旅遊市場復蘇,一些“亂象”也有抬頭趨勢。早前,“三亞海膽蒸蛋”事件就曾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近期,監管部門已加大檢查力度,對宰客等旅遊亂象堅決説“不”!臨近假期,多地以發佈文件或召開告誡會等形式,為商家提前“敲警鐘”。
例如,近日,黑龍江省市場監管局組織召開了2021年黑龍江省旅遊市場重點景區價格提醒告誡會,要求各景區單位要嚴格遵守價格法律法規。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消費者,在景區遊覽時,如遇到價格等方面消費問題,及時撥打12315投訴、舉報。
在山東青島,青島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日前向經營者發佈了《關於規範“旅遊季”市場價格行為的提醒告誡書》。
上述文件要求經營者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定,標價內容要真實、清晰、醒目,價格變動時要及時調整,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或收取未標明的費用。
從全國層面看,來自文化和旅遊部的消息顯示,3月以來,各地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持續推進旅遊市場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查處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共出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人員2.6萬餘人次,檢查各類旅遊市場經營單位8453家次,立案調查68件。
“五一”出行,別踩這些坑!
假期將到來,收拾行囊準備開啟“詩和遠方”模式的同時,一些事項也要特別注意,以防踩坑!
1、選擇旅行社和旅遊産品時,應確認吃住行、景點、保險等具體事項;線上預訂旅行産品,應提前預訂並及時確認,避免出現進不了景區、住不了酒店等問題。
2、租車應選擇具備相關資質、口碑好的租車服務企業,不盲目追求低價;簽訂租車合同時需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查看計費規則,確認車輛是否存有故障等問題。
3、外出就餐選擇《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齊全的餐飲服務單位。
4、按需點餐,杜絕浪費,就餐時使用公勺公筷。
5、對於新鮮的嫩芽、鮮蔬類食品,應注意加工和儲存安全,避免出現過量食用産生的“毒、害、副”作用。
6、選購食品(特別是進口冷鏈食品),建議到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選購,注意包裝及標簽資訊完整性,不購買來源不明的食品,按照説明保存和食用。
7、理性面對各種節日促銷活動,切勿因商家的活動宣傳而盲目搶購。
8、警惕健身、美容美發、教育培訓等機構開展的低價充值、辦卡等促銷活動,留意其經營情況是否存在異常。
9、勿輕信商家口頭承諾,將關鍵細節以書面形式加入協議中。
10、遵守防疫規定,避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出行時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謹慎參加封閉場所大規模聚集活動,如出現發熱等症狀,應及時就診。(完) (記者 張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