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平治湖記
東平湖地處魯西南,從湖邊望去,近處蘆葦金黃,小船搖曳;遠處碧波萬頃,白鷺翩飛。這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
東平湖蓄滯洪區是黃河中下游重要的蓄滯洪區,當花園口洪水流量達到每秒22300立方米時,東平湖將敞開懷抱接納來水,確保下游安瀾;它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樞紐,長江之水一路北行,經十三級泵站提水匯入這裡,從此自流而下,輸向京津冀地區;它還是京杭運河復航工程的最北端,不久的將來,一艘艘貨船將從這裡的東平港起航,直達江浙。
近年來,山東東平舉全縣之力,保護好、治理好、利用好東平湖,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生態修復
黎明時分,東平湖上靜悄悄。兩隻小木船輕輕劃進濕地,上面載著幾名手持拍攝器材的鳥類攝影愛好者。
“大家不能再靠近了,青頭潛鴨的警惕性很高。”“鳥導”張建輕聲囑咐。前幾年,張建還是另外一個身份——湖中一家餐飲船的老闆。當時,這樣的餐飲船比比皆是,垃圾倒進湖裏,臭氣熏天。“整個湖上還布有12.6萬畝網箱,每年投餌就要3萬多噸,水質怎麼能達標?”東平湖管理委員會主任陳其林説。
2017年實施的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首先就是取締餐飲船。“餐飲船污染太大,那錢掙得不舒心。”張建説,如今自己的餐館挪到岸上,生意照樣紅火。隨著鳥類數量逐漸增多,張建憑著對湖裏地形和鳥類習性的熟悉,當起了“鳥導”,接待慕名而來的觀鳥愛好者,僅此一項,一年收入便有三四萬元。
同樣受益的還有沿湖村莊。桑園村三面環水,村民世代打魚為生,村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長期直排湖裏。2019年,縣裏投入900多萬元建起污水處理設施,所有生活污水都由管道收集後統一處理。為把好湖水品質,東平縣在戴村壩修復了790畝濕地生態圈,有效減少了水污染,更讓這裡成了動植物的樂園。
近年來,東平縣在全域範圍內進行生態項目整體化佈局,總投資32.14億元,生態環境得到了大幅提升。通過拆除網箱、砂場清理、拆違清障等行動,當地清除違建447處,清理網箱網圍12.6萬畝,打撈菹草4萬噸,清理廢棄船隻1500艘,水質穩定在國家地表水Ⅲ類水標準以上。
隔離防護
“夏天,這片金枝槐金燦燦的,那片白皮松綠油油的。到了秋天,那片五角楓紅艷艷的,別提多好看了!”指著老湖鎮環湖路旁的一片樹林,種了半輩子樹的東平縣林業發展中心職工馬忠新高興地説。
水質好了,湖水清了,東平湖就像一顆嵌在魯西南大地上的藍寶石。為了給這顆寶石鑲起一道“花邊”,東平縣近兩年來大力建設環東平湖生態隔離帶,74公里的生態防護林悄然成景。
“建生態防護林,並不是簡單栽樹。”馬忠新邊走邊向記者介紹:“縣裏請來專業機構高標準規劃設計,湖邊淺水區建濕地,栽植多種喬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增強污染物降解能力;湖岸修建綠色生態漫道,供群眾和遊客休閒觀光。”
銀山鎮臥牛山村背山面湖。以前,一條不到4米寬的土路,路面失修,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新建的生態隔離帶道路,寬19米,配有專門的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年近80歲的村民唐廣順,每天都會沿著步行道散步,“城裏來的遊客都可羨慕了,説我們住的是湖景房,呼吸的是新鮮空氣,健康長壽!”
東平縣交通局副局長趙方厚説,這條路是民用建築與東平湖湖面的分界線,建有專門的排污管網,能有效防止沿線雨水、污水直排入湖,“一旦遇到洪水漫堤,還能夠有效保證沿湖群眾在最短時間內安全撤離。”
漁民轉型
老湖鎮王李屯村漁民李后坤,現今的工作是手劃木船載著遊客遊覽濕地。“一圈下來四五十分鐘,遊客可以飽覽東平湖的美景。”李后坤説,“現在我每個月能掙4000元左右,看著環境越來越好,聽著遊客對美景讚不絕口,心裏也舒坦。”
李后坤從2000年開始用網箱養魚,40多畝水面,一年最多能掙20萬元。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取締了網箱網圍,沒有了收入來源,李后坤的漁船也閒置了。
守著好風景,不能過窮日子。為了解決這些漁民的生活問題,東平縣大力發展以東平湖為品牌的文旅産業,對全縣的旅遊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提升,大量漁民轉産旅遊業。劃著同樣一條船,李后坤吃上了旅遊飯。
同樣一條漁船,漁家姑娘解慶麗把它劃進了網路直播間。“大家看,這是我老公剛捕的大鯉魚,足足有7斤重,味道鮮美。”一條漁船、一對夫婦、一部手機,解慶麗的直播又開始了。
增殖放流、定期禁漁,讓東平湖漁業真正實現了“人放天養”。解慶麗開網店、做直播,忙個不停。她的網店每天出單200多箱魚和其他湖産品,每月營業額達10萬元。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泰安市委副書記、東平縣委書記曲鋒説,“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就必須加快形成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
本報記者 肖家鑫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4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