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銀山鎮耿山口灘區群眾的新居。(曹儒峰 張越報道)
萬里黃河在山東入海,在9市25縣(市、區)留下了總面積1702平方公里的灘區。長期以來,受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和黃河防洪政策限制,黃河灘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群眾生産生活困難,是山東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
近年來,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緊盯“黃河灘”,以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為有力抓手,拿出真招實招硬招攻堅克難,下足繡花功夫推動灘區脫貧攻堅。
據統計,2017年以來,山東累計完成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建設投資353億元,目前已基本完成灘區遷建任務。上下齊心、合力攻堅,昔日貧苦的黃河灘正在變為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幸福灘,1702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60多萬灘區群眾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本報記者 袁濤 王建 王兆鋒
合力攻堅,脫貧遷建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雖然春節氣氛還濃,鄄城縣左營鎮左南社區的扶貧車間已是一片忙碌。這個扶貧車間的假發製品主要銷往非洲,70多個務工人員中有20多個是貧困人口,根據工種和熟練程度不同,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扶貧車間負責人石起義説,各級對扶貧車間都很支援,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可就業,可以説是幹活、顧家兩不誤。因地制宜設立扶貧車間,對於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功不可沒。
作為山東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和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截至2015年底,黃河灘區有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82個,貧困人口4.3萬人,貧困發生率為7.2%,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黃河灘區的發展牽掛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2013年11月26日,總書記來到經濟欠發達的菏澤市調研,專門同菏澤市及其縣區主要負責同志座談,共同探討扶貧開發和加快發展的良策。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山東統籌調配全省資源給予傾斜,專項資金優先支援、扶貧項目優先安排、幹部幫扶優先選派,千方百計保證脫貧攻堅政策供給。省委主要領導強調,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這是以前很多黃河灘區群眾的生活迴圈。聚焦群眾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2017年,山東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通過實施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築村臺、築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五類工程,砸鍋賣鐵也要給60多萬灘區群眾“穩穩的家”。
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頭。三年多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創造了山東發展史上的多個“最”,成為近年來省內投資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支援政策最優的群眾安置工程。為切實把這件好事辦好,山東省市縣鄉村五級同頻共振,黨員幹部衝鋒在脫貧遷建一線,制定印發了規劃重點任務分工、項目資金管理、績效評價、定期調度等4個規範性文件,配套制訂了26個專項方案,構建起“1+4+26”規劃政策體系,統籌支援産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灘區重點項目建設,推動資金、土地等政策向灘區傾斜,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狠抓落實,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山東黃河灘區27個外遷社區全部建成並實現搬遷,99個舊村臺和473公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建成,28個村臺社區全部主體完工且有5個實施搬遷,濟南長平灘區護城堤完成主體工程並達到防洪要求。
産業造血,讓灘區群眾“拔窮根”
對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來説,搬遷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脫貧遷建,既要讓群眾“挪窮窩”,又要“拔窮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山東把産業扶貧作為黃河灘區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産業,通過發展産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黃河灘區土地和人力資源豐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條件得天獨厚。“我們已在黃河灘區建成國內最大的虎杖種植加工基地,年加工虎杖1萬噸,提取白藜蘆醇300噸,白藜蘆醇産量佔全球的90%。”東明格魯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車發展説,基地結對幫扶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18個,農民畝均增收1500元,基地常年用工三四百人,每人每天工資100元左右。
為了讓群眾能夠在家門口就業,山東大力實施遷建社區和産業園區“兩區同建”。高青縣木李鎮引進山東得益乳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生態迴圈奶業基地項目,項目距離新建社區僅2公里,可提供上千個就業崗位,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多元。龍灣社區居民李坤受益良多,他騎電瓶車幾分鐘就能到牧場上班,既掙到了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目前,黃河灘區配套産業發展態勢良好。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的思路,涉及灘區遷建的7市和9個縣(區)正在加快37個産業園區或項目建設,規劃總投資85億元,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投資61億元。建成後,可吸納1.5萬人就業。
2019年以來,山東進一步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統籌推進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全省沿黃9市GDP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準。2020年,雖有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仍有6個市GDP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正為黃河灘區産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支撐起整個灘區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東明縣焦園鄉鱸魚養殖基地是江北最大的鱸魚養殖基地,基地負責人毛朋朋從河南到東明養魚,政府的服務讓他很暖心。“辦立項手續、養殖證、環評備案時,縣鄉各出一名工作人員陪我們去辦理。基地需要更換變壓器,我們提出需求後,幾天后就開始更換。一句話,我們在這裡好好養魚就行,其他的事,政府給包了。”毛朋朋説,下一步要把養殖基地發展成為集垂釣、餐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生態休閒漁業項目,帶動更多村民學技術,養魚致富。
聚焦“急難愁盼”,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學校配有高標準的醫務室、餐廳、閱覽室,每個教室裏都有多媒體設備、空調。這麼好的環境,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近日,鄄城縣左南社區小學校長衚同善在接受採訪時説。
2018年9月,鄄城縣左營鎮黃河灘區丁楊寺、官寺2個行政村的1955戶村民搬遷到左南社區,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與此同時,孩子們也搬進了投資5000萬元建設的省級標準學校。
除了學校,左南社區內還有衛生院、超市等,齊全的配套設施讓村民搬出了滿滿的幸福感,精神面貌也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變化。“現在不管是誰家,都收拾得乾乾淨淨。大的居住條件好了,自家的衛生也跟著都搞好了。”左營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張魯順説。
脫貧不是為了一時“達標過線”。山東著眼長遠、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聚焦黃河灘區群眾“急難愁盼”,著力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最終達到讓每個人永久遠離貧窮的目的。
群眾的需要就是努力方向。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中的外遷安置社區,絕大多數選址在鎮區、縣區、市區,並同步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生産生活條件更加便利。過去灘區面臨的住房難、行路難、澆地難、吃水難、上學難等問題,得到了徹底改變。拿群眾關心的教育來説,截至目前,88個中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45億元,建設校舍面積36.7萬平方米,全部如期完工。
“我結婚19年了,以前都是幹農活,這是第一次出來上班。”2月21日晚,48歲的濟南市長清區孝裏街道孝裏三村村民姜玉從餐館下班,雖然帶有一絲疲憊,但聊起新工作仍面帶喜悅。
孝裏街道孝興社區是全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規模最大的外遷安置社區,目前39個村的3.2萬人已陸續搬遷入住。為了解決村民上樓之後的生計問題,當地引入了勞動培訓機構,讓群眾掌握一技之長。通過在培訓班學到的面點手藝,姜玉找到了這份在餐館的工作,“離家很近,不耽誤照顧孩子,還能增加一份收入。”
從脫貧到發展、致富,現在灘區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因自幼殘疾,47歲的孫想格之前是鄄城縣箕山鎮箕山村的貧困戶,後來到村裏的扶貧車間編制塑膠藤椅,2018年擺脫了貧困。“現在就想把工作幹好,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孫想格對未來充滿信心。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對黃河灘區群眾來説,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山東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黃河灘區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