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偉大的貢獻,除了《詩》《書》《禮》《樂》《春秋》以外,是發明瞭兩個概念。一個概念是君子,另一個概念是小人。很多人認為,君子和小人是兩類人,這種認識對不對?這種認識當然對,但是不全面,不完整。實際上,君子和小人不只是兩類人,還是人身上的兩個面。
《論語》中孔子講過一句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説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但習性相差很大。孔子對人性的認識可以歸納為十個方面,我稱之為“十難十易”。這“十難十易”是:他難己易,德難色易,庸難偏易,直難枉易,義難利易,學難耍易,行難言易,訟難伐易,改難故易,貧難富易。
油畫:六藝·禦 作者:孔奇
第一,他難己易。這是孔子對人性的第一個認識,孔子認為,人想到自己容易想到別人難,但是孔子沒有這麼直白,他説得相當婉轉。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偉大的教育家當然會説話。説話時該直時一定直,該婉轉時一定婉轉。
孔子在《論語》的開篇是這樣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話講學習,第二句話講團結,第三句話講修養。請注意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説,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你,你不要生氣。我們要問,別人不了解你,你為什麼要生氣?孔子認為,每一個人都太把自己當回兒事,在自己和別人關係上,首先把自己擺在第一位,然後才是他人。説句通俗的話,遇事先想到自己。在《學而篇》第16章,孔子這樣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説,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你應該擔心的你並不了解別人。還有一章異曲同工,孔子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為君子來講,要擔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第二,德難色易。孔子有一句話,叫“我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論語》當中,這句話出現了兩次,大同小異。孔子這句話很可能説的是男性。在《論語》當中,孔子很少談論女性的事情,談論女性的話只有一句,還惹得女性老大不高興。孔子説,“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許多女權主義者,特別反對孔子這句話。
什麼叫德難色易?孔子認為,一個人追求美色容易,追求道德修養難。孔子怎麼看男人,他認為男人喜歡品德不如喜歡美色那樣自然和直接。有一次,孔子這樣講,“已矣乎,我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説,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一個人喜歡品德像喜歡美色那樣強烈。從這句話的內容看,大概是他的一個學生去忽悠孔老夫子:”老夫子,我已經很好了,我對美色已經不那麼看重了,相對於美色而言,我更喜歡品德修養。”孔老夫子一聽就煩了,來了一句“算了吧,我這麼個大歲數的人還沒有見過。還你!”女性是不是也這樣,孔子沒有説,我也不便瞎解釋。我想男女應當差不多吧。
在《論語》中有個故事,叫子見南子。原文是:子見南子,子路不説。夫子矢之曰:“予所否則,天厭之!天厭之!”衛靈公貌美的夫人叫南子,口碑不太好。孔子到了衛國以後,這位衛靈公夫人就捎話給孔子,希望見見孔子。開始時,孔子沒有同意,但經不住南子一二再再二三的邀請,孔子就同意了。畢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誰陪他去的呢?子路陪他去的。我們知道孔子一生中有3000弟子,數這個學生孔武,整天雄赳赳的氣昂昂的,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子路不説”,孔子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子路不是一般的不高興,是非常不高興,特別不高興,極不高興。為什麼這麼説?因為後面講“夫子矢之曰”,就是孔子發誓説“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説,如果我做了不對的事,讓老天劈了我,讓老天劈了我。孔子去見南子的時候,五十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將近六十的人,還對著學生發毒誓,這是不是多少不合邏輯?從心理學的觀點看,男人有個特點,只有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才發毒誓。男人做對了事情,他會發狠的。在這裡,孔子對天發了誓言,不能不讓人産生猜想。我不是説孔子一定有問題,我相信孔子不會有問題。我只是對仲由的不悅及孔子的發誓不解。我們看《論語》,要看到文字背後的東西。
第三,庸難偏易。啥叫庸難偏易?孔子認為一個人做到中庸很難,一個人做到非中庸很容易。在《論語》當中,孔子講過這麼一段話:“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是很難的。我們怎麼理解中庸?中庸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在一個合適的地點,用一個合適的手段,做了一件合適的事情。人做到中庸很難,但是不中庸卻很容易,所以孔子説,“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就一般人而言,中庸就是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子貢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學生,既是政治家,也是外交家,還是大商人。在《論語》中,子貢出現的頻率僅次於子路,有38章。師者,顓孫師也,就是子張; 商者,卜商也,就是子夏。有一天子貢問孔子,顓孫師與子商誰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説:子張往往做事做過了頭,而子夏做事往往做不到位。在孔子看來,做過了頭與做不到位都是一樣的,都沒有達到中庸的狀態。
直難枉易。直者,樹榦直也; 枉者,樹榦彎也。什麼叫直難枉易?孔子認為,做一個正直的人很難,但是做一個不正直的人容易。做一個正直的人有時需要付出代價,有時候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去做一個正直的人,選擇去做一個不是那麼正直的人。遇著困難躲著走,遇著強人順著行。孔子是贊成人最好正直,孔子説,“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還説,“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當中記載了柳下惠因為正直被三次罷免的故事。“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但話説回來,像柳下惠這樣的人,在社會上還是少的。
油畫:孔子行教圖 作者:孔奇
第五,義難利易。幾乎所有的中國讀書人都知道這句話:“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如是君子,你跟他講義,他明白,如是小人,你跟他講義,他不明白。在《論語》中,孔子特別強調這個義字,什麼叫義?義者,宜也,宜者,該做之事也。孔子説:“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作為君子來講,對於天下萬物,沒有必要非要這樣,也沒有必要非要那樣。但有一點非常得清楚,那就是該做的事情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至於“小人喻以利”,我不多説了。司馬遷講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是最好的寫照。
第六,學難耍易。學習很難,但是玩耍很容易。可能每個同志都有這种經驗,如果是來學習話,積極性就不那麼高,如果是來玩耍的話,那積極性就高得狠。其實據我觀察,一般情況下人不大喜歡學習,除非是被逼無奈。孔子在《論語》中講了這麼一段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説你到十戶人家的小城邑意去看一看,忠信的人好找,像我孔丘這樣特別愛學習的人難找。孔子給自己貼的標簽是一個好學者。當年孔子回到魯國,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老夫子,你那些弟子當中,誰最喜歡學習?”孔子説了一句話,“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魯哀公就問他,你那麼些學生,誰好學?孔子説,就一個好學的,這個人叫顏回,這個顏回呢,還短命死了。自從他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好學的學生了。我在大學教書,已經25年,我教的學生比孔子多多了,遠遠超過3000人。如果有人問我,王教授的在你的學生中,誰好學?我只能説no one,我帶了有幾十個研究生。星期一,給他們開會,我説我要出差。研究生就問,老師你什麼時候回來?我説大概星期五吧,星期三回到辦公室。辦公室空空如也,一個學生也沒有。給A打電話,你在哪?老師,我在辦公室自習呢。給B打,你在哪?我在辦公室自習呢。打了六個電話,都説在辦公室自習。然後我説:荒唐,我就在辦公室。老師,你不是星期五才回來嗎?老師説星期五回來,就不能星期三回來?有時候,我説帶他們去爬爬山,玩玩水,他們則是又蹦又跳,高興得不得了。
第七,行難言易。就做事情與説話而言,做事情難,説大話容易。因為做事情要付出艱巨的努力,而動嘴,則只是一張一合的事。有一次,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做才能成為君子,孔子回答説,“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事情做完後再説,不要事情還沒有做,就宣傳出去,張揚出去。
我曾經聽我的弟子們講過多次,老師,我爭取在三個月之內把《論語》背過。我説好。三個月過去了,我問,《論語》背過了嗎?老師,最近工作特別忙,今天開會,明天出發,還沒有背過。半年行嗎?半年沒問題。到了半年,我問,背的得怎麼樣了?結果是半年也沒有背過。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第八,訟難伐易。啥叫訟?左邊一個言字旁,右邊一個公,訴訟的訟。訟的意思是起訴別人,這裡指批評。孔子認為人善於表揚和自我表揚,不大願意搞批評與自我批評。孔子有一句話,“我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説,我還沒有見過人犯了錯能自我批評的人。人往往是這樣,批評別人行,批評自己不行。若是搞自我批評,那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人喜歡被表揚,喜歡自吹自擂。幾乎每一個人對於稱讚與表揚是零抗拒。見了領導説他英明領導高興,見了女人説她美女人高興。別説人,就連狗,你誇它兩句,它還搖尾巴呢。
昨天晚上,我二十年前的學生請我吃飯,吃飯的時候,她把我拉到她所在班那個群裏。那個班是我教過的,同學們還都認識我。其中一個學生就忽悠我説,王老師看了你的照片,覺得你一點變化都沒有。這怎麼可能呢?那時我30多歲,現在我50多歲,人20年怎麼可能不變樣?當然,我也知道,人家是好意。我雖然不相信,但我聽了這話還是很高興。人有一個毛病,都願意聽好聽的話而不願意聽難聽的話。但是當人學會能夠聽難聽話的時候,人才會真正成熟。
油畫:千古春秋 作者:孔奇
第九,改難故易。改正自己的錯誤很難,堅持自己的錯誤很容易。人有一個毛病,願意堅持自己的錯誤,往往把自己的錯誤當成自己的優點或者特點來堅持,本來某個習慣不怎麼樣,但是這是自己的特色呀,得堅持。比如有的人遲到,他有時候來得早了,覺得虧了,轉悠轉悠,他還是得遲到。孔子説,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在論語當中,關於改過,孔子講了很多話。孔子講“過則勿憚改”,人有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孔子又講“過而不改是為過矣”。人有了錯誤,還不改,這是更大的錯誤。孔子的學生子夏講,“小人之過也必文。”小人犯了錯以後,他必定文過飾非。孔子之所以喜歡顏回,除了顏回的“其心三月不違仁”外,還是因為其“不遷怒,不貳過”,同樣的錯誤絕對不犯兩次。在封建社會當中,皇帝如果做錯了事情,他是要下罪己詔的。據有人統計,在中國2187年的歷史上,平均八年皇帝要下一次罪己詔。皇帝尚且能夠下罪己詔,我們做錯了事兒,跟別人道個歉,有什麼不可以的?
第十,貧難富易。這是一句簡稱的簡稱。《論語》當中有一句話叫“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一個人窮了,你讓他沒有怨恨,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個人富了以後,讓他不驕橫,這是容易做到的。“貧而無怨難”,要想讓人沒有怨恨,就不能讓他受窮。從2012年到現在,我們中國共産黨堅持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實現了全面脫貧,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成績。因為我們黨意識到“貧而無怨難”,所以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掉隊。“富而無驕易,”雖然有為富不仁的情況,但不多。大部分人富了以後,還是彬彬有禮的。
《論語》的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論語》很短,只有15924個字。但《論語》是個無盡的寶藏,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孔子對人性的認識,是學習《論語》的起點,也是修好身,處好世、為好政的基礎。我今天的講演,只是開了個頭,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們再深入探討。(根據2021年10月20日晚,王蔚在齊魯論語研讀第108次公益活動上演講的錄音整理)
王蔚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
中國孔子基金會特聘專家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講師團成員
(文中配圖作者:孔奇,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國民族畫院副院長、湖北中國畫研究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