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黃河尾閭的東營新匯海灘上,兩隻混群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勺嘴鷸,正晃著嬌小美麗的身形悠然散步。幸運的攝影愛好者、“鳥友”孫傑,把它們的第一次光臨定格在影像中。勺嘴鷸是極度瀕危物種,全球數量僅存不到200對。孫傑説,是黃河三角洲的好生態引來了各種珍稀鳥類的眷顧,成為鳥兒們的“國際機場”。
東營市堅持以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為統領,加大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濕地修復力度,促進了黃河口生態系統健康,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扛牢政治責任,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東營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國家林草局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與省自然資源廳成立工作專班,深入研究政策文件,迅速展開各項前期工作。立足於國家公園建設,將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等8處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確定了黃河口國家公園範圍;根據國家公園建設要求,編制了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方案及本底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符合性認定報告、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一方案三報告”及《黃河口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完善黃河口國家公園機構設置方案和管理辦法,啟動創建全國第一家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通過國家公園建設,實現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堅持依法依規,提高保護管理水準。東營頒布實施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東營市海岸帶保護條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海洋漁業等部門賦予自然保護區119項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理順了執法體制,實現了綜合執法;編制實施了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規劃、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專項規劃,開創了全國自然保護區詳規編制先河。
堅持系統修復,促進生態系統健康。東營與中國科學院等3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合作,成立8家野外監測和科研教學平臺,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聯合開展濕地修復模式、外來有害物種防治等科研攻關,形成了20余項可複製推廣的科研成果。堅持“水、林、田、湖、草、濕地、灘塗、海岸線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以自然恢復為主,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以生態的方式治理生態,先後實施總投資10.8億元的16個濕地修復項目,創新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構建起“河-陸-灘-海”連通體系,累計修復濕地28.2萬畝;實施互花米草治理、海草床種植,逐步恢復潮間帶原生生物種群。
加強棲息地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了東方白鸛、黑嘴鷗、鶴類等關鍵物種棲息地保護(架設東方白鸛人工招引巢115個),檉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以貝類為主的水生生物恢復,就地保護生物種群。鳥兒的選擇,就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有力佐證。鳥類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2019年以來新增加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濕地生物穩定增長,濕地生境總體改善,濕地功能進一步增強。(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明 李廣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