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11時20分,隨著齊魯一號衛星和齊魯四號衛星順利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運作,山東首次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而這,只是開始。未來3-5年內,我省將完成部署20顆左右遙感衛星,組建齊魯衛星星座,打造空天資訊産業生態新高地。
齊魯衛星的前世今生
4月27日中午,走出發射現場的山東産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産研院”)副院長雷斌,向記者講述了齊魯衛星的來歷。
前些年,中科院提出了“天基資源網路化服務體系構建與在軌驗證”重點科研項目,一直在中科院從事衛星技術研究的雷斌,2015年牽頭做了這個課題,提出兩個論斷:高解析度、低成本的衛星很快會在技術上有突破;遙感衛星要聯網並且智慧化。
“以前,遙感衛星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大概需要數億元人民幣。現在的成本降到了之前的十分之一,只需要幾千萬元。”雷斌説,過去的衛星就是放一顆算一顆,並不聯網,隨著技術的進步,衛星能夠在天上組成一個網路,對地觀測衛星也會看得越來越清楚,並通過網路及時傳回數據。
“十三五”期間,雷斌作為牽頭人,帶領團隊數年磨一劍,成功研發出了三顆衛星。就是今天的齊魯衛星一號、二號、三號。
2019年,山東産研院成立,院長孫殿義找到中科院,希望把這一創新研發成果拿到山東進行落地轉化,將衛星發射升空,進行商業應用。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重要標準。
中科院研發衛星,完成了技術驗證的任務,但商業化難度也不小,因此全力支援山東接力進入下一環:走出實驗室,發射升空開發應用。作為山東産研院與中科院開展産業技術轉化合作的重要內容,雷斌帶著衛星從北京奔赴濟南,經過近兩年的技術攻關和不斷完善,最終實現了衛星上天的夢想。
諸多難題逐一解決
衛星作為尖端科技的集合體,運用了諸多前沿技術,任何細微差錯都可能導致重大損失。據齊魯衛星的技術研發人員介紹,去年6月,齊魯一號雷達衛星載荷完成後,進行總裝測試,在進行熱真空實驗時發生相位跳變,這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科研團隊將相關部件從衛星上拆下來,研究設計部門重新定位,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妥善解決了問題。後來,研發團隊又發現某部件散熱不好,衛星的功率耐受不夠,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優化設計,最終消除了缺陷。
齊魯四號衛星也遇到過棘手的問題。作為光學衛星,相機就相當於眼睛,技術人員在相機裝調過程中,發現核心設備輪廓儀有問題。當時疫情嚴重,修復時間難以保障,技術團隊克服諸多困難,成功修復了設備。
衛星遙感産業春天將至
雷斌介紹,衛星遙感産業發展科研性質的任務需求,對産業的帶動效應不強。雖然至今已發展了資源、環境、高分、氣象和海洋五大民用遙感衛星系統,但主要由“國家隊”負責運營,缺乏數據商業化的機制。
雷斌指出,通信、導航、遙感三大衛星應用類型中,衛星通信和導航已在商業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遙感的商業化則剛剛起步。但近年來,政策、技術、人才等要素逐步聚集,商業化條件日趨成熟。
“近年來,國家不斷重視並大力推動航太從事業向産業的轉變。”雷斌説。2020年,衛星網際網路首次被列為“新基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建設天地一體、整合互聯、安全高效的資訊基礎設施。特別是打造“數字政府”的實際需求,讓商業衛星遙感産業迎來了春天。而在技術層面,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高解析度的遙感衛星成本大幅下降。
此次齊魯衛星發射,就有多家遙感數據應用企業到現場觀摩。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坦言,目前商業衛星遙感産業的中下游企業獲取數據的渠道非常有限。好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這一瓶頸開始破題。
孫殿義表示,齊魯衛星將覆蓋整個産業,提供全鏈條服務。他們計劃依託齊魯衛星星座,孵化1-2家上市公司、3-5家研發機構、5-10家重點企業、20-30家創新團隊和初創企業,在山東“無中生有”一個全新的未來産業,填補空白,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支撐長期的高品質創新發展。(大眾日報記者 趙國陸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