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州市加快推進新興工業化強市步伐,工業實體經濟發展速度品質顯著提升。11月5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第15場——德州專場。發佈會上,德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長民介紹,截至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1566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14.7%、主營業務收入增幅28.6%、營業收入利潤率為7.1%,均位於全省前列。
據了解,今年,德州市委十五屆十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壯大工業實體經濟,把先進製造業作為核心選項、頭號工程”,優選排頭産業,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推進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高端裝備三大優勢骨幹産業,新材料、新能源、電子資訊三大戰略先導産業,現代物流、會展經濟、醫養健康三大新興服務業實現“三三倍增”,集中培育一批千億級、五百億級、百億級産業集群。目前,德州編制了九大産業行動計劃,成立了專門推進機構,出臺了《德州市先進製造業強市建設若干意見》。
劉長民介紹了具體舉措,首先,抓大企業,培植主導産業。全力抓一批立市立縣大企業,力爭3年內營業收入過500億元企業實現突破、過百億元過50億元30家。哪個企業過百億,市委、市政府敲鑼打鼓去祝賀。一是聚要素。集聚全市資源向九大優勢産業傾斜,建立財政、土地、投融資等保障機制。積極對接國內頂尖投行、大院大所、標桿企業、先進地區,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不斷為九大産業注入源頭活水。二是延鏈條。做深做實産業鏈鏈長制,緊盯産業鏈、技術鏈、價值鏈中高端,推動強鏈補鏈,推動全産業鏈發展。三是優佈局。堅持全市産業“一盤棋”,佈局“一縣一支柱産業集群”。每個縣市區聚焦2—3個主導産業,著力打造以鏈主企業為主導、上下游協作聯動、産業鏈配套延伸的優質特色産業集群。
抓大項目,培育梯次企業群體。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抓手,實施好“四個一批”,即策劃一批、引進一批、建設一批、投産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從市級層面謀劃推進具有支撐帶動力、發揮“壓艙石”作用的重大項目。一是支援骨幹企業“跨越登峰”。加快“雙50強”企業培育,支援骨幹企業通過上市、並購、聯合等做大做強。二是培育高成長企業“熱帶雨林”。支援企業爭當細分市場冠軍,不斷增強行業話語權和定價權,創造更多全國乃至世界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是促進小微企業“春筍拔節”。按當年規上工業企業培育計劃1.5倍比例,調整補充 “小升規”重點企業培育庫。力爭年新增規上企業200家以上。四是推動創業創新“孕育萌生”。認真落實《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認定管理辦法》,打造一批示範基地,培育小微企業發展苗圃。
抓“雙招雙引”,強化企業有效投入。圍繞産業“三三倍增”計劃,繪製招商圖譜、創新招商方式,推動招大引強。一是加強招商力量。培育優質招商人才隊伍,聚焦京津、長三角、大灣區等重點地區實行蹲點招商,充分利用企業招商、園區招商、基金招商、産業鏈招商等多種招商模式。二是創新實行招商“新打法”。緊盯科學家,聘請高校院所應用研究型專家當招商顧問;緊盯金融家,聘請銀行投資公司頂級分析師,搞好産業鏈條設計,撬動基金、連結企業、引進項目;緊盯企業家,招引央企、國企、雙“500強”企業,加強對接合作,對接合作,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引爆點。三是建立重大項目全生命週期服務保障機制。落地前實行指揮部推進,建設期實行“項目經理制”,建成後實行首席政府服務官制(CGO),確保項目有人管、快落地、早達效。
創新驅動,強化企業發展活力支撐。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引擎,讓科技翅膀硬起來。明確“一個導向”,即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兩個重點”,即解決制約創新轉化的兩個體制機制問題,一是建立市場化科技成果經理人制度,二是在全省率先建設中試基地。抓好“三個融合”,充分發揮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用,促進科教融合、産教融合、校企融合。搶佔“四個新賽道”,一是搶佔數字經濟新賽道。強力抓好新基建,加快推進集群上網、企業上雲、園區上線,每年評選10個數字化智慧化改造標桿企業、10個數字典型應用場景、“數字眾創10強”。抓好企業技改,給予現有企業搞技改的獎勵政策,像招商項目一樣兌現。二是搶佔綠色發展新賽道。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實施“雙碳”戰略,加快編制碳達峰實施意見,落實好“兩高”五個減量替代政策,爭創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三是搶佔平臺賦能新賽道。樹立平臺思維,圍繞産業打造公共應用、標準監測檢驗、人才産業對接等平臺,積極推動中國(德州)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建設。四要搶佔科技金融新賽道。實施金融暢通工程,完善全鏈條金融服務機制,企業研發階段有天使基金,轉化期有風投基金,産業化階段有各類基金,建設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區、金融資源暢通示範區,打通上市通道,助推先進製造業強市建設。(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張建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