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自然資源部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稱“野外站”)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委員會會議在齊河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馬軍等13名專家學者獲聘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認為,黃河三角洲土壤類型和生態系統的典型性具有不可替代性;野外站的建立,意味著黃三角的自然生態保護有了更科學的標準,並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以及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
從生態保護到高品質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我國重大國家戰略。此前,黃河流域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面積比較大、類型多、程度也比較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不穩定。也正因如此,去年國家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全國重要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總體規劃》,對黃河下游提出“開展重點河湖、黃河三角洲等濕地的保護與恢復,保證生態流量、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同時開展灘區的土地綜合整治”的要求。
山東也積極行動起來。據了解,2020年至今,已累計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補水4.21億立方米,有效遏制海水倒灌的惡化趨勢,黃河口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與此同時,濟南黃河隧道通車,一大批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的“四新”産業正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紮根生長,黃三角逐步實現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到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推進。
黃三角保護區家底挺厚實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山東自然資源系統的數據支撐。
近一段時間,山東開展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墾利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印發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墾利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施方案》等18個自然保護地實施方案、《徒駭河河段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施方案》等16條河流實施方案、《濟寧煤田王樓煤礦等90個大型礦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施方案》等文件,逐步摸清自然資源家底,理清權屬和管理狀況。
根據階段性調查成果,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墾利區)內,國有土地總面積240413.7公頃,其中耕地、建設用地等非自然資源總面積175640.96公頃,自然資源總面積64772.74公頃。
此外依據初步劃定的登記單元範圍,對墾利區內登記單元進行統計,涉及2類生態保護紅線,第一類是黃河三角洲入海口重要灘塗及淺海水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03644.97公頃;第二類是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6797.37公頃。
目前,山東已經組織開展了23個自然保護地(含29個國有林場)、19條河流、90個大型礦區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
土地利用安全有了科學支撐
如上所述,黃三角正從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向著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推進中。
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土地利用安全不可或缺。
土地利用安全是指確保土地能維持自身正常新陳代謝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實施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指出,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年輕的國土,土壤類型和生態系統的典型性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的關鍵一環。開展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安全野外觀測契合國家戰略,符合地方需求,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省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野外站的建設發展,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作為野外站技術依託單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野外站的管理水準不斷提升,科學觀測與科研服務功能得到持續深化,本次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野外站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這位負責人希望野外站在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持久獲取紮實的觀測數據,不斷推動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的産出和轉化,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