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3大組團5處重點片區銜接10條過河通道 解密濟南起步區“金色紐帶”技術亮點
記者 胡瀝中 通訊員 郭昊 報道 黃河大道一期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建成後將銜接10條過河通道,串聯起步區重要組團。
大眾日報記者 申紅 胡瀝中
8月30日,黃河大道一期項目會展中心段地道完成了頂板混凝土澆築,主體結構基本完成,正加快推進各類管線施工並開始進行地道回填。
記者從黃河大道一期項目監理單位了解到,該項目正在施工的有三標段、四標段、五標段,一、二標段正進行施工前的準備工作。截至8月30日,三標段電力溝施工累計完成600米,完成率15.8%;污水管道施工累計完成1173米,完成率21.8%;熱力管道施工累計完成950米,完成率25.6%。四標段正進行土方開挖、錨索施工等工作,多項工作完成率達八成以上。五標段正進行徐家村中橋右幅快車道空心板的架設等工作。
黃河大道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景觀軸、交通軸、經濟軸、功能軸為一體,串聯3大組團5處重點片區,銜接10條過河通道,是起步區串聯南北的重要快速通道和串聯北起組團的“金色紐帶”。不論設計還是建設層面,黃河大道都體現出起步區建設過程中綠色、智慧、宜居的高標準要求,亮點多多。
先進技術保證混凝土澆築品質
為保障地面城市空間完整,減少快速路割裂影響,在黃河大道會展中心段採用地道主輔路同時下穿會展中心的形式建設,這也使得地道箱體巨大,最寬處達到92米。
在黃河大道鳳凰大橋以北路段,快速路地道與有軌電車合建。如此長距離的快速路地道與有軌電車合建,在國內尚屬首次,這也增加了工程的困難程度。據介紹,黃河大道一期項目全線土方開挖量約67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10萬立方米,鋼筋綁扎量27萬噸。
項目設計方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黃河大道項目地道結構寬、跨度大、受力極為複雜。為此,工程參與人員經過反覆考察調研與論證分析,在結構體系的設置上採用了起拱等多項創新舉措,以此使得地道結構受力更趨合理,確保結構安全性。
此外,由於跨度大、覆土深,地道荷載能力需要經得起考驗,使得黃河大道一期項目地道的大部分區段結構板厚度都在1米以上,部分區段更是達到了1.7米。該負責人表示,為了解決大體積混凝土澆築的抗裂性這一難題,項目組從混凝土廠家選擇、配合比、運輸線路、入模溫度控制、澆築順序、澆築後養護措施等多方面考慮,制定了針對性的澆築方案,嚴格控制幹縮和溫度裂縫,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品質。
“底板及頂板我們採用了先進的‘高分子水能量’膜鎖水養護,明顯改善了混凝土養護效果,也大大減少了養護用水量。”黃河大道一期項目三標段總工杜愷説。
回收利用廢舊瀝青混合料
“黃河大道快速路工程作為起步區標桿性工程,從方案研究到設計及施工,均秉承低碳環保與綠色節能的工程理念。”黃河大道一期項目設計方有關負責人説。
據悉,會展中心段地道採用“軸流風機+射流風機”的通風方式,選取節能型通風設備,在為司乘人員提供良好地道空氣品質的同時,節約用電能耗。體育中心地道採用“豎井自然通風+射流風機”的複合通風方式,充分利用地道內外風壓差和熱壓差進行通風換氣,有效減少了風機的使用,能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
“為設置自然通風井,在結構設計上又克服了頂板通長開洞的受力問題、上翻梁凹槽回填壓實困難和管線排布錯綜複雜等多項難題。”該負責人説。
黃河大道一期工程全長約16.2公里,若對既有220國道路面進行拆除重建,將産生大量的廢舊瀝青混合料堆存,佔用土地資源,污染生態環境,浪費能源資源。黃河大道一期項目對廢舊瀝青混合料進行回收利用,使用再生技術達標後,在路面下面層或基層鋪設,進一步減少了資源使用量。
箱涵頂進保障高速路通行
根據一期項目規劃,黃河大道在會展中心地道段北側設計將快速路與有軌電車下穿青銀高速,規劃快速路在青銀高速南北兩側設置出入口,通過與既有高速立交銜接,實現與青銀高速的“高快”轉換,提升“高快”路網的整體運作效能。杜愷介紹,為避免現有橋跨廢棄,快速路與有軌電車將利用既有橋跨下穿青銀高速。同時,為滿足黃河大道慢行交通的通行需求,解決道路慢行系統不完善問題,工程將在既有青銀高速主線橋梁兩側新增慢行通道,保障慢行路權。
作為貫通我省北部的交通大動脈,青銀高速每天的交通流量巨大。據介紹,在施工方案上,兩側新增慢行通道將採用箱涵頂進工藝,通過管與管之間的鎖口連接形成封閉空間,然後在管幕圍護下實現非開挖施工。“該工藝能夠有效減小施工對高速産生的沉降,避免對高速運作産生影響,可保證青銀高速不斷流。”設計方有關負責人説。
採用特殊結構止水防水
黃河大道地處黃河北岸,千百年來,滔滔黃河水在潤澤著兩岸人民的同時,也給地道工程帶來了地下水位高、水位隨季節變化大、北岸土質較鬆散等難題。為此,黃河大道項目團隊採用了一系列結構處理措施來止水防水。
據悉,黃河大道一期項目在基坑開挖及深基坑下箱涵結構施工作業期間,採用了整體性佳、可靠性高的多軸攪拌樁止水帷幕,並設置合理的降水井,可有效控制基坑內水位,保證基坑安全。
杜愷介紹:“合理的抗拔樁佈置在滿足結構整體抗浮的同時,也對結構的內力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
設計方有關負責人還表示,通過在設計階段的系統謀劃,嚴控變形縫和施工縫數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漏水的可能性,而在必須設置的接縫處,設計採用鋼邊橡膠止水帶、止水盒等止水措施,嚴防變形縫、施工縫處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