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綜述:跨越式發展 開創新紀元

2017-05-02 17:00:4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陳沸宇 丁志軍 吳勇 張棖 責任編輯:張靖浛 字號:T|T
摘要】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不僅開創了內蒙古發展的新紀元,也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成功範例和良好榜樣。

  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不僅開創了內蒙古發展的新紀元,也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成功範例和良好榜樣。

  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王爺廟(當年底改名為烏蘭浩特,蒙語意為紅色之城,為今天興安盟行署所在地)誕生。

  堅定生動地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

  “從1947年10月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毛都開始的牧區民主改革,到上世紀50年代初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再從改革開放後牧區實行的‘草畜雙保’責任制,到本世紀初開始的大踏步跨越式發展;以及今天為了新一輪大發展,採取的各種政策措施,無不體現著自治區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且生動的實踐。”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鐘君認為,內蒙古70年發展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證了這項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截至今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180件,批准設區的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132件,批准三個自治旗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單選條例36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團英告訴記者,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通過立法使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各項自治權落到實處。這些法規條例涉及自治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有效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巨大進步。

  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在立法、行政等機關中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管理本民族事務,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目前,內蒙古500多名自治區級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四成以上;全區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總數達到6萬多人,佔全區幹部總數的三成以上,都大大超過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22%的比例。在幹部配備上,內蒙古堅持在旗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中,兩個“一把手”由漢族和少數民族幹部分別擔任,盟市和旗縣少數民族幹部分別佔50%和48.5%。

  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統一

  六大優勢産業、守護美麗家園

  2016年底,內蒙古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86萬億元、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7萬元,分別列全國第十六位、第六位,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等行列。同70年前比,全區生産總值增長了642倍。如今,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內蒙古依舊保持著7.3%左右的增長速度。

  長期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都把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從2002年至2009年曾經連續8年GDP增速在全國名列各省區市第一,開始了令海內外矚目的跨越式發展,被理論界稱為“內蒙古現象”。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蔡常青介紹説,全區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主要得益於工業經濟的引領和支撐。這些年來,內蒙古依託自身能源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産業,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六大優勢産業;六大優勢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5%以上。根據新形勢,眼下全區正朝著傳統産業新型化、新興産業規模化、支柱産業多元化的現代工業新體系的方向闊步推進。

  內蒙古經濟發展對全國的貢獻越來越大。去年底,全區乳製品、羊肉、羊絨等農畜産品産量已穩居全國首位。糧食産量達556億斤,成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産省區之一,生産的有機農作物産量佔全國1/3。現階段,內蒙古的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産能産量和發電裝機容量、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經濟飛速發展,但內蒙古上下始終牢記“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全面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投入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300億元,使草原補獎區的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零容忍”。在內蒙古最大的牧區錫林郭勒盟作出重大改革,創造性地成立了生態保護委員會。作為一級政府部門,堅決叫停、關停與生態政策相違背的工業項目。“過去,大項目審批通過率是100%,現在所有項目必須與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相符合,必須堅守生態紅線。”錫林郭勒盟生態保護委員會主任青格勒説。

  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生態環境狀況呈現“整體惡化趨緩,治理區明顯好轉”的態勢,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積“雙減少”。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