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想治哪些教育誤區?專家:題目注重開放性分析

2017-06-12 14:58: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其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讓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這些年高考命題中比較明顯的趨勢。

  “作為研究高考的學者,40年來高考試卷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好的高考試卷不僅是試卷還是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考問題研究專家、廈門大學教授劉海峰説。

  全國高考雖然已經結束,但全社會對高考的討論卻熱度不減。畢竟,浙江和上海經過3年的試點,已於今年正式迎來了新高考的考試和錄取,同時,北京、天津、山東、江西、海南5地也將從今年的新高一開始實施高考改革,因此有人把今年稱為高考改革的元年。同時,今年也是恢復高考40週年的大日子,各類媒體都在集體懷舊。

  當紀念和改革元年相加時,懷舊當然需要,而比這更重要的是對幾十年高考歷史和如今的改革進行分析和反思。

  為此,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在高考結束後的第一時間採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專家及學者、一線教師。權威專家們指出,我們無法忽視高考的指揮棒作用,高考的改革必然會撬動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不過從現在的情況看,高考的改革已經在路上,但是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環節中還存在著一些與這些改革不同步的內容。“一些誤區仍然存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巢宗祺説。

  誤區一:誰説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就得説教?

  “從今年的高考看我們有一個特別的進步,就是我們把‘立德樹人’的考查重點講得更直接了、更明顯了。”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説,其實我們已經做得非常巧妙了。

  比如被很多專家提起的全國Ⅰ卷的作文題“中國關鍵詞”,就意在引導考生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條件下,面對中國和世界的互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再比如,全國Ⅱ卷作文題“中華名句用用看”:從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等六句名言中選擇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很多人認為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是文科的事,其實理科也同樣能弘揚中華文化,今年高考數學全國Ⅱ卷第3題考查等比數列,試題從我國古代數學名著《演算法統宗》引入,然後通過詩歌提出數學問題,“在闡明試題的數學史背景的同時,激發考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命題專家説。

  可見,無論文科理科,今年的高考試題都很重視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卻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把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日常的教學完全割裂開來,好像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就是單純的説教。

  不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踐行。”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説,因此最重要的是潤物細無聲,這就需要教師自己把這些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然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我們如果把這些當做一門學科來教給學生的話,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往往成了一個個的知識點,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不能轉化為他們的生命態度。”

  誤區二:過於注重思辨了會忽視生活嗎?

  有關高考,這些年我們經常能聽到思辨這個詞。

  有專家介紹,近年來不少高考作文題目或多或少涉及人、事、物之間的思辨關係,又注重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分析,既關注思維廣度,又關注思維深度。“考查邏輯思辨能力確實非常重要。”陳志文説,現在很多人講話沒有邏輯。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一個誤區。”余黨緒説,有時候“過於注重思辨了,忽視了生活。”

  當思辨和生活不能平衡時,會造成一個可怕的後果:“套題。”余黨緒説,通過十幾年的學習,學生們“掌握了十八般武藝,形成了各種套路”,如果給學生呈現太多抽象的東西,學生們很容易就會套用到某一個“套路”上,這個時候學生運用的是知識的簡單轉移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思辨能力。

  余黨緒認為,今年高考上海的作文題目就不錯。“思辨的同時聚焦現實生活,學生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道題的優點在於能夠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並思考,而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

  今年上海的作文題是這樣的:

  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命題專家也指出,這個題目為考生的寫作內容提供了豐富的邏輯關係與層次。即使當考生在某一觀點上立足站定,對他所選定觀點的思考仍有縱向深入的可能空間,這使得本題目能很好完成對思維品質的考查。另外,本題貼近考情,與考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有較強的契合性。

  其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讓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這些年高考命題中比較明顯的趨勢。

  專家指出,今年高考化學試題的編制正是從化學科學學科的特點出發,聯繫實際創設化學應用情景,引領學生正確認識化學學科的價值。“例如今年考試中心命制的試卷中,選擇題型的試題共有33個,具有應用情景的佔8個;非選擇題型的試題共有22個,設置實際應用情景的17個。分別佔到總試題數的24%和77%。”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説,所運用的實際情景主要有新材料製備、廢物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有機新物質和新藥物合成、無機化工生産以及新技術性能源等。這些試題均要求學生將基礎化學、基本化學原理和方法運用到實際生産生活中,解釋生活中相關的現象,解決工業生産的問題。

  誤區三:誰説背誦默寫就是簡單粗暴?

  這些年,教育界還出現了一個觀念上的誤區:似乎談到了改革,那麼過去的一些做法就一定是落後的。“前些年有些地方將古詩文從課本裏撤下,有的地方讓孩子只背誦不默寫,都是誤區。這種對誦讀價值的誤解對語文教育是有破壞性的。”巢宗祺説。

  巢宗祺教授特別提到了“高考中堅持了20多年的題型:默寫”。

  “默寫”在實際教學中被很多人誤解了。不少人認為默寫就是死記硬背,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落後的、淺層次的教育。但其實,讓學生背誦默寫一些適合的、優秀的材料不僅是讓學生們記住知識,“這只是背誦和默寫的第一個成果。”巢宗祺説,第二個成果是,“當過了很長時間之後,學生可能忘掉了具體的語句,但是卻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語言模型;更重要的是幫學生塑造了很好的語言機制”。而這個語言機制可以影響大腦,繼而影響語言器官,最後傳達到手。這是第三層的成果。第四個功能是這種背誦可以讓人體驗優秀的文化,成為情感的教育,詩文的教育。

  在巢宗祺看來,一個能背誦大量經典的孩子,自然就具備了書香門第的風度。如果整個社會的孩子都能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地區的文化審美水準就能提升起來。“其實多好,趁著孩子小、有自己的時間背更多的名作名篇,反覆成誦,成為一個地區孩子的共同語言!”巢宗祺説。

  誤區四:誰説重視基礎就會忽略創新?

  這些年的高考都非常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今年也不例外。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以今年的高考物理試題為例,全國II卷第14題:通過設計小環在光滑大圓環上下落的情境,考查的就是學生對做功概念的理解;還有“北京卷”第19題:是以教材中演示自感現象的兩個電路圖為素材的,這些都是在引導學生重視基本實驗的學習。

  高考試題重視基礎知識、基礎能力、基礎思想方法的考查了,這樣的信號傳達到教學一線有時就會變形,以為教學生基礎了就不用再重視創新了。

  命題專家以高考數學試卷為例,高考數學一道試題往往考查多種能力、多種思想方法,對考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高考試題在命制時充分考慮到考生數學能力的個體差異,絕大多數試題的解答方法、思維方式不是唯一,而是多種多樣。例如全國Ⅱ卷第16題,可以從拋物線的幾何性質入手,還可以應用解析幾何的解析法通過計算切入,一題多解,給考生提供了較大的發揮空間。

  而且,創新也不僅是理科的事,語文報副總編輯任彥鈞説:“今年的9道高考作文題中,我認為全國Ⅰ卷、Ⅱ卷作文題的創意最值得倡導和推廣。”一是題型設計具有很大的突破性,前者圍繞12個關鍵詞設題,後者圍繞6句古代名言設題,這種手法都是前所未有的,彰顯出難能可貴的創新精神。二是命題思路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所選擇的關鍵詞、古詩句,其內涵都是多元的——前者既有國家戰略,也有社會時尚,既有傳統文化,也有現代文明,既有正面成就,也有負面現象;後者既有人格修養教育,也有家國情懷教育,既有文學家感悟,也有政治家抒懷,既有豪放宏詞,也有婉約麗句——這就在限定寫作任務的同時,又給考生的立意提供了足夠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十分有利於他們充分釋放個人的才華和思想。

  “我相信,這種指向未來發展的‘高考指揮棒’,必將引領一線教學擺脫桎梏,走出窠臼,開闢出嶄新的局面!”任彥鈞説。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