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慕課扎堆:學生“輟學率”高 不珍惜免費資源

2017-03-27 09:13:10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裏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大學MOOC”課程數量為542門,新增了大學先修課和職教慕課頻道,課程類型開始從大學教育擴展至職業教育領域。

  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裏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不過,小張常常順手一點,郵件被丟進了垃圾箱。

  大二時,他在一家知名慕課網站裏一口氣選了包括“心理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在內的多門課程,想借助慕課學習知識。最後因為缺課太多,小張沒能拿到一張結業證書,到現在,連網站的登錄密碼都記不清了。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網路視頻教學平臺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而據2016年中國MOOC大會資訊顯示,清華大學慕課建設數量已經超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躍居世界第一位,一時間慕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然而慕課——這一原本發端于網路、呼喚打破優質教育資源鐵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長的煩惱”。

  高校掀起慕課建設浪潮

  當慕課的旋風刮到中國,建設伊始就被各方寄予教育革命式創新的厚望。

  從2013年起,由國內一流大學牽頭,慕課建設開始在高校火了起來。

  2013年7月,復旦大學與上海交大分別與全球最大線上課程聯盟Coursera簽署合作協議,成為率先加入該聯盟的兩所中國內地高校;9月,北京大學的《民俗學》《世界文化地理》《電子線路》和《20世紀西方音樂》4門課程在線上課堂平臺edX上線,成為首批嘗試在國際線上教育平臺發佈課程的國內高校課程。

  短短4年間,多所知名高校先後高調宣佈“結盟”,聯合推出學校的品牌慕課,搶分慕課這塊誘人的蛋糕。

  2013年10月,重慶大學等高校發起成立“東西部高校課程共用聯盟”,實現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廣泛共用;2014年,華中師範大學牽頭組建湖北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學生可以通過慕課跨校積累學分,獲學位證;2015年,寧波高校慕課聯盟成立,預計未來5年內建設200門優質的本地化慕課課程,引進500門優秀的慕課課程,建設1000門校本慕課課程。

  清華大學原校長陳吉寧曾評價慕課建設風潮:“這場變革猶如一場海嘯,它顛覆傳統的教育觀念,它同樣也能給高等教育帶來重大機遇。”

  對於慕課的建設,高校也在不斷地創新。武漢大學文學院陳國恩教授的《文學欣賞與批評》于2014年在一家網站上線。為了優化課程管理,武漢大學和網站聯合,專門開闢了一個平臺SPOC(小規模限制性線上課程),與慕課同步,對學生的報名設置了限制性條件。

  為加快慕課建設,學分認證逐漸被提上議程。

  各地教育局紛紛出臺政策推進慕課建設。甘肅省要求各高校合理引入慕課輔助教學,鼓勵探索創新慕課課程學分管理制度,推進相應課程學分認定;廣東省鼓勵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學習平臺學習,並替代學校學分。

  2015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將8門慕課課程列入本科選修課名單,學生結業後可獲得相應的通識選修學分;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互認慕課學分,學生可借助此平臺跨校輔修第二專業學士學位。

  媒體報道中記錄了這樣一幕場景: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大三學生蔡時煜,手捧6份“中國大學MOOC”的結業證書和成績單,到學校教務處進行學分認證。

  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大學MOOC”課程數量為542門,新增了大學先修課和職教慕課頻道,課程類型開始從大學教育擴展至職業教育領域。

  日前舉行的中國大學線上開放課程論壇上有消息説,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建設的線上課程總數已超過1400門,課程平臺為高校定制課程達5600多門次,累計1700多所學校在平臺上選用或定制課程,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選課人次首次超過3000萬。

  一些高校學生慕課“輟學率”高

  相比高校扎堆建設慕課乃至學生選課的火熱,學生的實際應用情況和效果卻讓人難以樂觀。

  武漢東湖學院張錦(化名)在大一時便聽説過慕課,在某網站上報名了法語課程,打算“利用課餘時間多學門外語”。但堅持不到一個月,課程進展就停滯了,“平時都在寢室學慕課,偶爾室友來聊天就走神了。”張錦認為慕課缺乏課堂氛圍,自己也從未和慕課裏的老師與同學交流過。

  據張錦觀察,身邊學習慕課的同學大多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免費的視頻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的很難堅持下去”。

  北京某高校土木專業的嚴敏已使用慕課一個學期了,選過的課程可以列出一串清單,內容涉及品牌行銷、廣告學、心理學等。“在慕課上你能發現很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像個知識寶庫。”但細數自己拿到的結業證書,嚴敏反思大部分課程都學了一點兒,最後完成的課程其實只有一兩門。

  早在2014年,武漢大學曾就慕課話題對該校學生進行小範圍調查。結果顯示:在140個參與者當中,接近50%的學生知道慕課,而認為自己真正了解慕課的,只佔總人數的19.29%。

  近期,湖北校媒聯盟在武漢部分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與這一結果相呼應。在參與調查的112人當中,了解慕課的佔到一半左右,註冊過慕課網站的人有30%以上,而堅持使用的寥寥無幾。

  慕課的應用問題在國外也出現過。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調查研究: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慧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線上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開的“中國第三屆慕課大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值得反思。全國高校現代遠端教育協作組常務副秘書長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2個較為知名的慕課平臺,其中美國14個。據統計,在註冊數量排前25位的國家當中,中國居18位,但在前30名獲得證書數量的國家中,沒有中國。

  李德芳在上述會議中表示,輟學率高説明慕課在發展初級階段,大家還有一個適應過程。

  如何破解慕課在高校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慕課在高校扎堆建設的現象也惹來了不少的爭議。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慶橋早前發表的《慕課,緣何風光不再》一文,引起人們的關注。文章認為,慕課這兩年的發展“似乎並不盡如人意”。京滬等地多所知名高校高調宣佈加快推進慕課建設,成立慕課開發部門,推出自己學校的品牌慕課,生怕自己落在了後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現在大學裏的慕課建設都在動員式地搞,紅頭文件下來了,從上往下地指示,好經都給念歪了。”

  據他觀察,有的學校老師強迫要求學生必須註冊學習,慕課學習成了任務,指標數字上來了,但學習效果怎麼樣反倒沒有人關注了。

  高校“搶佔先機”追風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課平臺,該專家認為,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反而失了品質。

  “如果全國都不辦大學了,所有學生只看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慕課,這種教育模式合理嗎?”黃慶橋表示,慕課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和條件。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能把慕課建設當做一種政績工程來做”。

  “慕課永遠只能是配角。”他斷言。

  黃慶橋認為慕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發展慕課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時間去理順學分認定、翻轉課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來,大學不同於中小學教育,也不同於講座,更強調互動學習。“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錄影就可以完成的”。

  慕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它使得“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黃慶橋覺得,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對面交流越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陳國恩也提出了類似看法:“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課堂,尤其是基礎課和專業課。”

  他覺得在素質性的課程當中,慕課有其用武之地,“這類課程只要求能對學生有所觸動,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

  他認為:“要給慕課一個理性的定位,過分地誇大慕課的作用,以為慕課可以顛覆教學,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炒作。”

  針對慕課輟學率高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志軍則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課特點是開放,有的只為了看其中一章內容註冊,有的是為拿學分”。他認為輟學率高並不意味著慕課就不成功,“這與線下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過”。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