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新建10所學校 新增25所優質校

2017-03-26 10:24:32 來源:多彩貴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據北京市教委透露,2017年將啟動在郊區新建10所優質校,6個城區新增25所優質校,幫扶15所郊區校,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

  內容提要:

  據北京市教委透露,2017年將啟動在郊區新建10所優質校,6個城區新增25所優質校,幫扶15所郊區校,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另外,今年起,除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項目外,所有市屬學校未經北京市教委同意不得到外地辦學,各中小學不得與房地産商合作辦學。

  具體來看,西城區通過新增和調整,使教育集團總數達到17個。將長安小學、天寧寺小學等19所普通小學,併入實驗二小、北京小學等11所名校。

  海澱區提出,中部、南部地區是優質學位增量供給的重點。車道溝小學併入北京理工大附中建一所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首師大附中承辦首師大二附中;206中學和群英小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由十一學校承辦,更名為十一學校一分校;人大附中和十一學校與中部、南部部分學校建立深度聯盟。僅中部和南部地區就增加7000余個優質學位。

  以下為完整內容:

  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集團化、深度聯盟、名校辦分校、城鄉一體化學校、學區制、一校多址、教育集群……在北京,這些教改新名詞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教改實招盤活了存量、提升了增量,擴大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記者從市教委了解到,2017年將啟動在郊區新建10所優質校,6個城區新增25所優質校,幫扶15所郊區校,不用擇校也不用托關係,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未來,北京不僅要繼續實施學區制和集團化教育改革,還將快速提升普通校品質。

  繼續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

  兩年內新增優質校25所

  近三年來,北京市緊緊圍繞推進公平和提升品質這條主線,立足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百姓的“實際獲得”為檢驗標準,打出了系列促進基礎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的組合拳。由此形成的促進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北京路徑”和具有鮮明首都特色的教育綜合改革“北京理念”,已然呈現出北京教育的新生態。

  北京市將繼續加大統籌力度,重點在城近郊區、重點項目和引進人才密集地區佈局,力爭兩三年內,在郊區新建10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2017年,6個城區將啟動加大對一般學校的精準扶持,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在城區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把轄區內最薄弱的學校併入優質教育集團或與優質校深度聯盟。同時,2017年,城6區還將啟動支援近郊、遠郊區辦學,幫扶15所薄弱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起,除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項目外,本市所有中小學校未經北京市教委同意不得到外地辦學,各中小學不得與房地産商合作辦學。

  橫向聯手發展

  大幅增加優質資源供給總量

  在北京市級統籌推動下,各區立足本區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以擴大和重組優質教育資源為突破,推出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教育新地圖”。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東城、西城,在教育優質資源供給的方式上,兩區主要選擇了內部盤活優化結構,擴大優質資源覆蓋,破解擇校難題。

  東城區在原有八大學區基礎上,實施六大路徑融通“學有優教”,包括深度聯盟制、建立九年一貫制學校、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託管制、小班教育、教育資訊化等,跨學校、通學段,推進全面優質品牌化。

  東城區在深度聯盟校中,創造性地運用“大校年級組制”:將一所優質校與一所薄弱校聯盟結對,實現軟硬體優質資源“大通道”;同時力推“初中雙優建設工程”,即:優質初中(示範高中的初中部)擴大招生比例,帶動輻射周邊普通初中校,通過實施深度聯盟一體化管理提升普通初中校辦學品質;優先發展初中(“老二類”初中)實施精品特色戰略,通過控制辦學規模、實施小班化教育,優質高中指標到校等措施,快速實現全面優質品牌化。

  比如,177中學與171中學、國子監中學與五中分校、龍潭中學與廣渠門中學,都是深度聯盟一體化管理學校,統一招生、統籌師資、統一教研、同址上課。這類學校成為學生及家長們歡迎的家門口好學校。

  西城區推出了以街道行政區劃為基礎的11個學區,有序擴大教育集團規模。通過新增和調整,使教育集團總數達到17個。將長安小學、天寧寺小學等19所普通小學,併入實驗二小、北京小學等11所名校,通過集團化辦學的輻射效應,大幅提升優質學位供給,贏得了學生及家長的認可。

  例如,西城區宏廟小學、實驗一小前門分校回流報名的學生明顯增多,家長們看好這兩所學校分別成為北師大實驗中學集團、北師大附中教育集團的成員校。優質教育資源擴大緩解擇校熱,取得了顯著成效。

  作為城市功能拓展區的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擔負著拓展外向經濟服務、大力發展高端産業的區域功能,對優質教育佈局的需求迫切。

  據了解,朝陽區根據10大功能區定位優質教育分佈,其中CBD功能區所布設的優質校達近40所。豐臺、石景山與西城、海淀相鄰,著力在結合帶上布點留生源,把好學校辦到學生家門口。

  海澱區提出,中部、南部地區是優質學位增量供給的重點。車道溝小學併入北京理工大附中建一所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首師大附中承辦首師大二附中;206中學和群英小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由十一學校承辦,更名為十一學校一分校;人大附中和十一學校與中部、南部部分學校建立深度聯盟。僅中部和南部地區就增加7000余個優質學位。

  縱向連貫學段銜接

  九年一貫成趨勢

  記者發現,各區域在縱向上打通學段,將優質教育資源連貫佈局,包括建設一體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推進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改革。

  小學畢業後直升本校初中,不僅省去了家長們“小升初”選校派位的麻煩,而且由於學校在管理上、文化上的一脈相承,有利於學生很快適應初中生活。

  專家分析説,學校接手小學後,能較好地依託中學原有優質資源,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開展小學部教師的教科研培訓,推進中小銜接的改革。這一改革普遍受到家長們的關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轉回片區入學,併入優質中學的小學也成為入學階段學生及家長們的選擇之一。

  截至2016年年底,東城區新建了33對深度聯盟學校、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條教育優質資源帶、4個教育集團,42所首都高校對口支援區內具有體美特色和英語外教的學校。

  西城區推出多所優質初中,對口10多所普通小學。從2015年起,有30%畢業生直升對應初中,以後逐年遞增10%,直到2020年。一些學校由於過去片內生源招不夠,大部分學生流向周邊學校,生源不穩定;經過學區劃片調整後,出現了學生“回流”現象,京籍生源數量迅速上升。西城區劃定學區、擴大組建教育集團的方式受到家長們的認可。

  在地處海淀的十一學校一分校,超九成小學畢業生直升本校中學部。學校在師資、課程建設上與十一學校對接,對家長們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一年級片內學生全部回流,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是獨特的“全科教育”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解釋説,九年一貫對口直升的新模式,從近期看,是為家長提供了中小銜接的“快車道”,豐富了入學選擇,引導學生在家門口“上好學”;從長期看,將會發揮優質學校文化引領作用,激活普通初中辦學的內在活力,提速普通校成長為新優質校的進程,最終受益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

  家長提前吃上“定心丸”

  優質高中校額到校

  專家表示,讓更多孩子跳出房子所在的某一個地區、某一所學校,獲得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在積累學科知識的同時,能夠擁有探究的能力、理性的思維和獨立自信的品格,需要在教育供給側發力改革。“這樣的改革絕非擴大學區劃分、增設優質學校學位那麼簡單,還需要輔之以課程設置、考試模式和社會實踐方面的變化。”

  據了解,2014年以來,北京深入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招生入學工作中,重點是規範義務教育入學和統籌優質高中資源。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義務教育入學始終堅持免試就近原則,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滿足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願望。但由於歷史原因,校際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為了使每一個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北京市教委從2016年起特別加大了優質高中的統籌力度,擴大優質高中的招生規模,精準投向一般初中校,提前讓學生及家長知曉2019年優質高中校額到校招生計劃,讓每一名就近入學的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優質高中教育的機會。

  據多次建模測算,以2016年初一入學新生數據為基數,精準安排2019年每所一般公辦初中校額到校計劃,預計到2019年,全市91所優質高中將安排18325個招生計劃用於校額到校工作。屆時,全市411所一般公辦初中的3萬餘名學生(佔具有升學資格學生50%以上)將通過校內選拔方式享受校額到校政策。

  為了兌現三年後的承諾,讓學生及家長提前吃上“定心丸”,從2016年起,北京市將優質高中校額到校招生計劃列印在一般公辦初中的新生入學通知書上。

  多部門支援中小學建設

  普通校也有大禮包

  北京市通過高校支援中小學建設、教科研部門支援中小學發展、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這四個杠桿撬動優質教育流動,使優質教育既有實質性增量,也有流動性均衡。這四項政策大禮包主要針對的就是城區、郊區的普通中小學。

  截至目前,26所在京高校與海淀、朝陽、豐臺、昌平、石景山、通州、房山、順義8個區教委簽署合作協議,對口支援56所中小學建設,已經有8萬名中小學生和6000余名教師在項目中受益。高校的支援主要體現在豐富課程、培訓教師和開放大學校園上。例如,北京化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在化大附中先後開設了健美操、街舞、圍棋等各具特色、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與新建的附中、附小英語教師共同開發了“斑斕閱讀”、“多語體驗坊”和“有氧英語坊”三個模組的英語校本教材等。

  “教科研部門支援中小學發展”也是北京市“擴優項目”之一。內容主要包括教科研人員在中小學兼課、做示範課和研究課、組織教師培訓、加強骨幹培養、健全研修制度、開展教育改革實驗等。三年來,項目單位從第一批城六區9個教科研機構拓展到覆蓋全市各區的21個教科研部門、41所學校。目前,市級教科研部門派出優秀教師122名,完成專題培訓和學科課程共計2000多課時,區級教科研部門派出238名優秀教研員,完成學科課時15000多節。

  從2014年起,北京市教委通過購買服務、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13家民辦教育機構參與到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大興、平谷10個區的101所中小學的學科教學改革中。機構共派出教師600余人進入學校,産生約18萬課時,覆蓋學生約4萬人。受益與此,家長不用額外“投資”,孩子就能享受到校內和校外的“交叉”教學。

  在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項目中,整合了北京交通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首都師範大學等10所在京高校和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等市教委直屬單位,以及學而思等民辦教育機構,協助東城、通州等9個區的150余所普通中小學聘請英語外教。使外教不再是過去名校獨有的“奢侈品”。除了常規口語課之外,外教還積極參與了校本課程開發、英語社團、戲劇,甚至籃球、藝術等多方面活動,全面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如果把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比作“峰”,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比作“谷”,那麼從最近兩年的時間維度觀察北京市的教育資源分佈,就會發現,“峰”繼續增高、“谷”加速抬升,二者“高差”不斷縮小,一個個教育“高原”正在形成,漸成連片之勢。兜“底線”、補“短板”、填“洼地”的方式,正在讓每一個學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

  從學農到社會實踐

  多渠道拓寬學生視野

  學農、“四個一”活動、中小學開放性實踐活動……三年來,北京市除了立體打造優質教育資源外,還關注拓寬學生視野,力求培養提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

  自2014年9月至今,北京市有10萬餘名中小學生前往北京天安門、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在莊嚴的紀念儀式中、在豐厚的文化氛圍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一”即至少參加一次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分別走進一次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據悉,北京市教委撥出專項經費,區縣教委成立專門工作小組,落實“四個一”活動。

  2015年秋季,初中生學農教育啟動。據介紹,學農教育採取封閉式管理,課程設置分為必修和選修類,側重於除草、施肥、養殖等體驗類課程,集農事教育和農事勞動為一體,實行網上自主選課,學生走班上課,打亂原有班級建制。

  而作為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重要配套舉措,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自2015年秋季學期起實施。市教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社會團體、企業等各類單位的優質科技教育資源,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中科院軟體所在內的453家資源單位,圍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開發涵蓋自然與環境、能源與材料、機構與機械、健康與安全、數據與資訊、電子與控制等6大領域的1992個活動項目,為全市18萬初中學生提供優質、豐富、多元的科技教育服務。

  一年半以來,累計服務約168萬人次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網路平臺自主選擇豐富的主題活動,走進高校實驗室、博物館、創客空間等校外學習場所,在大學教授、研究員、工程師的指導下,通過2個小時動手實踐,體驗科技前沿領域成果,感受科學魅力,全面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