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上年代較早的、雕刻于金元時期的石獅。
雕刻于明代的盧溝橋石獅。
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盧溝橋,這座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孔石橋上,有281根望柱,柱頭雕有501頭獅子。這些獅子都雕刻于哪個時代?迄今沒有科學研究。為填補空白,豐富這座“石獅藝術博物館”的遊覽內容,今年,豐台區盧溝橋文化旅遊區首次啟動石獅斷代研究,預計九月份完成。
501頭石獅雕刻于六個時代
據記載,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192年建成。1961年,它和相鄰的宛平縣城一起被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成800多年來,盧溝橋歷經劫難。清雍正年間洪水曾沖毀部分橋面,1732年重修。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這裡成為抗日戰場。1967年,為解決交通不暢問題,橋面被拓寬,望柱被更換了91根,柱頭的獅子也重新雕刻。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86年,拆除了加寬的步道等,恢復了歷史風貌。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盧溝橋石獅也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1967年拓寬時,更換了91根望柱上的石獅。此外,由於交通碰撞、戰爭破壞、自然風化等原因,也會有損毀和修復。”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文保部部長喬亞軍介紹,盧溝橋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和新中國六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1988年9月3日是一個雷雨天,橋上的68號望柱被雷擊中,柱頭上的石獅也被損毀。1997年進行了修復。”
前後跨越800多年,但具體哪些獅子雕刻于哪個時代,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上世紀50年代,以羅哲文為代表的一些泰斗級文保專家曾對盧溝橋現狀進行過調查。當時,根據雕刻風格,結合史料,判斷橋上的石獅多以明清為主,也有少量金元遺存,但沒有留下檔案資料。”喬亞軍説,現在講解詞裏説的這些石獅子可能是金元時期或是明清時期的,只是一種粗略判斷,沒有科學研究來支撐。
為此,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決定啟動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並於去年十月份開始了相關準備工作。
斷代研究為何不測碳14?
“這些獅子真有意思。它們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釐米高,小的只有幾釐米,甚至連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裏,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後,好像在做有趣的遊戲;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盧溝橋的獅子》一文,對盧溝橋形態各異的石獅做了生動描寫,這也體現了盧溝橋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價值。
“人們知道盧溝橋,更多的是作為抗日戰爭爆發地。但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所在地,盧溝橋還有它柔美的一面。”盧溝橋文化旅遊區負責人王華説,盧溝橋石獅是研究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珍貴史料。做好斷代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總結和展示盧溝橋石刻藝術的價值和文化內涵,讓盧溝橋文化旅遊內容更厚重。
本月,盧溝橋石獅斷代研究正式開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退休研究員、曾參與上世紀50年代盧溝橋基本狀況調查的專家吳夢麟,石刻藝術研究專家劉衛東、范貽光等受邀參加。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
“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于假張的狀態。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旅遊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既有研究成果都將成為斷代依據。
為什麼不採用碳14元素檢測等先進技術對石獅進行斷代分析?對此,工作人員解釋,比如1967年那次更換望柱,用的石材有的就是拆城墻時留下的,石材本身歷史久遠,但雕刻手法卻是現代的。所以,碳14元素檢測並不適用於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
3D掃描建石獅數字檔案
在為石獅斷代的同時,今年,盧溝橋文化旅遊區還將啟動盧溝橋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
“我們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字化檔案。一期工程將為10個望柱上的石獅建檔。”王華介紹。以前關於石獅的檔案材料多以照片為主,都是平面的。遊客上橋參觀,因為有護欄隔離,只能看到石獅的三個面,看不到石獅的後背。但石獅後背的發髻、綬帶、尾部圖案等,都非常有欣賞價值。有了數字化檔案以後,觀眾就可以欣賞到立體的盧溝橋石獅了。相關工作計劃在10月底前完成,屆時,研究成果將在橋頭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展示。
此外,工程還將收集盧溝橋故事,如修橋的故事、乾隆賞月的故事、抗戰故事等,融入到石獅的介紹中。“石獅有很多美好寓意,如‘事事平安’、‘獅子踩繡球——好事在後頭’等,將來遊客上橋,不但可以欣賞精美的石刻藝術,了解不同時代的石刻文化,還可以根據故事和寓意的不同,和喜歡的石獅合影,傳遞祝福。”王華表示。(記者 于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