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回國 “逆差”逐漸縮小(圖)

2017-03-01 16:46: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教育部今日散發材料,介紹十八大以來留學工作情況,顯示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 45萬人,較2012年增長36 26%,其中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 25萬人,較2012年增長58 48%;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今日散發材料,介紹十八大以來留學工作情況,顯示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36.26%,其中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較2012年增長58.48%;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教育部: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回國 “逆差”逐漸縮小(圖)

  資料圖:中國駐紐約總領館舉辦以安全教育為主題新生見面會。 記者 廖攀 攝

  散發材料顯示,中國留學規模持續擴大,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人數同步增長,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亞洲重要留學目的國。

  其中,出國留學工作呈現以下趨勢:

  1.出國留學規模穩步擴大,留學回國人數持續增長,回國與出國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十八大以來,出國留學規模穩步擴大。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增幅為36.26%。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為58.48%。

  出國留學與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2.留學地域相對集中,攻讀本科以上學歷的仍為留學主體。

  在地域分佈方面,出國留學人員留學目的國相對集中。2016年度,逾九成留學人員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十國,其中赴英語國家的留學人員近八成(77.91%)。

  從學歷層次看,2016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以上學歷佔七成(本科生30.56%、碩博研究生35.51%)。

  3.公派留學為引領,自費留學為主體。

  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中,自費留學共49.82萬人,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91.49%。2012年以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

教育部: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回國 “逆差”逐漸縮小(圖)

  資料圖:安徽大學的留學生們身著漢服,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記者 韓蘇原 攝

  散發材料顯示,據統計,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42,773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29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長比例為11.35%(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

  外國學生來華留學工作呈現以下趨勢:

  1、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生源層次顯著提升。

  十八大以來,來華留學規模持續增長。2016年留學生規模突破44萬,比2012年增長了35%,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跑,生源大國穩中有變。

  2016年在華留學生生源國家和地區總數為205個,創歷史新高。前10位生源國穩中有變,依次為南韓、美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日本和越南。

  近幾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數量增長明顯,相較2012年,巴基斯坦、哈薩克和泰國學生數量排名分別上浮了5位、2位和1位。2016年,沿線64國在華留學生共207,746人,同比增幅達13.6%,高於各國平均增速。

  3、打破以漢語學習為主的格局,學科分佈更加合理。

  2016年來華學習漢語的人數佔總人數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個百分點,更多學生來華學習漢語以外專業。

  就讀其他學科的學生規模和比例顯著增長:相比2012年,教育、理科、工科和農學學生數量顯著增加,增幅均超過100%;經濟、西醫、文學、法學、管理等學生數量增幅均超過50%;佔比增長最快的學科為工科,比2012年增長了5.2個百分點。

  4、中國政府獎學金杠桿作用持續顯現,撬動國際人才資源

  十八大以來,中國不斷加大中國政府獎學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率。一是擴大規模。二是服務國家戰略。

  散發材料顯示,外國學生來華留學工作圍繞外交大局,服務教育對外開放,堅持 “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範管理,保證品質”方針,培養了一大批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

  十八大以來,中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來華留學招生、教學、管理、服務和就業的法規政策體系,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鏈條。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