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編者按:中學生戀愛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對此,各方眾説紛紜。目前正在讀中學的00後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編輯部收到復旦附中國際高中11年級同學褚怡寧的來稿。不可否認,這是一家之言。
---------------------------------------------------------
3年前,還是初中生的我,30%的寶貴青春都用來等公交車了,而公交車站又正好是周邊初中或高中情侶們愛膩猖獗的場所。當時的我絲毫沒有羨慕的因素在裏面,只是單純地鄙夷那種所謂“非主流”“幼稚”的行為。
才3年,我成為13歲的我最討厭的人之一了,從“主流”到“非主流”。
著手以下的文字,也許只是想讓這一巨變被解析得看上去合情合理些罷了。
早戀為什麼越來越普遍?
説實在的,小學和初中的作業真的沒有多到讓學生沒有時間嗨皮,但是那些隱晦的指示(例如:預習、復習、整理)卻讓家長們浮想聯翩,那幾個字足以激發他們所有暗藏著的想像力,造成山無棱天地合般崩塌似的慘狀,且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我身邊那些單親家庭的閨蜜、有不和睦家庭氛圍的哥們兒而言,待在家就跟熬苦粥一樣度日如年。而且,至少從我初中到高中的這段時間,身邊談戀愛的男女生基本不是來自單親家庭就是離異重組家庭,這樣説雖然有點絕對化,但真的屬於很典型的早戀背景。
在這些因素的刺激影響下,早戀真的很説得通:有個人可以互相照顧關心,有個人可以成為你內心的避風港。而真正將這種感覺進化升溫成戀愛的“幕後黑手”,則要歸屬於大眾媒體了。
以湖南、安徽等衛視為先鋒的電視媒體先發制人——台灣清新偶像劇,大陸壯觀苦情劇,都是催化劑。那時候的我,樂此不疲:不在乎10多分鐘的廣告,只為了能做一下午充斥著集千萬寵溺于一身的幸福感的夢。不僅是我,身邊女孩們的寒暑假都是這樣,在美好的羅曼蒂克的夢中混混沌沌一路走來。
因此,將夢境的理想化模式帶入現實中是情不自禁的、不可避免的。於是,我們開始期待著這些情節能在學校靜靜滋長;期待著那種並不平凡的的愛情故事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總而言之,青少年對於戀愛的需求大多數就是這麼開始的,吸引、需求並互相滿足著,培養了一定的心理模式。
從物質需求心理上來説,當進入高中,學生就更加脫離了家庭,開啟了獨立的生存模式。在校的時間很漫長,從白晝到黑夜的奮鬥,這種時候,友情往往不夠支撐著一個高中生。
打個比方,當你中午請朋友幫你買飯時,可能會被忘記,多半都是沒有保障沒有義務的期待。而此刻若是多個男/女朋友,不用開口他/她就會幫你帶,給你滿滿的幸福感。雖説在高中,戀愛的物質需求沒有那麼大,但我們需要的也許僅僅就是一盒午餐,僅僅就是一句沒考好時的安慰和一個擁抱,僅僅就是耐心地跟你講解一道題目,陪你等你直到被晚自習老師催促著離開。
當然,客觀來説,愛情帶來的負面價值觀也是不容忽視的。
簡單來説,當身邊的人都開始談起戀愛,你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孤獨失落感。很多學生此時很容易在沒有肯定互相感情的時候,茫然地確立戀愛關係,而這種戀愛易變質為“SHOW”,以此來滿足一種被羨慕的心態。這種心態被長久滿足之後,更易於導致自我獨立人格的損失,即一個人無法獨立面對公開的負面表現。
除此之外,另一種戀愛觀的扭曲也是十分可怕的社會現狀,青少年開始用追求者的數目來作為炫耀和自信的資本。這種觀念讓青少年失去了自我肯定的能力,他們依賴於異性來獲得自我肯定。而外界的因素總是不穩定的,一旦改變,這部分人的自我價值便會被自己忽視甚至否定。
再者,這種觀念還讓很多真摯的感情表達被利用為自我填充的原材料,而不被尊重。
愛情是一種怪事,但前提是:它是愛情。對於青少年來説,美好的愛情存在著,純潔著,儘管會夾雜著電視劇的套路、自我的需求和物質的滿足,但是這並不代表這種年少的懵懂就不是愛情。年少的我們在某些方面是需要這種所謂的“早戀”經歷,陪伴著我們奮鬥,激勵著我們成長。
客觀地看待早戀,所有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關鍵在於青少年要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份感情的付出和收穫。而那些出於其他目的的,並沒有錯,因為你情我願,沒有利用,然而那種感情還是不要被稱作“早戀”是好,因為純粹的自我需求和滿足心理,只是年齡、環境和觀念影響的成果。
好在年輕卻有經驗的老師似乎是明白的,老師告訴我她對此的原則是“一是不妨礙學習,二是聽家長意見,辣手摧花最好不要不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