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有個事兒一直壓在中國製造業的頭上:
如果不是李克強總理説出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産圓珠筆400多億支……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一連串值得驕傲的數字背後,卻是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劣質假冒産品氾濫的尷尬局面,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還需要進口。
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為何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産?“圓珠筆之問”,更是“中國製造業之問”!
在2015年11月央視播出的《對話》節目裏,貝發集團董事長表示,困境依舊。
但是,現在事情有了新變化!先看一組圖:
這就是圓珠筆的生産線
這份文件顯示,太鋼完成了筆尖鋼制定標準的工作!“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小小“筆尖”拷問,給中國製造帶來巨大啟示。一支司空見慣的中國筆,書寫出的是創新驅動的中國力量。
完整視頻
尷尬: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
在寧波貝發筆業生産線上,每年有30億支圓珠筆下線,這個數字放大到全國是380億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産國,光鮮數字的背後,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寧波貝發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説:“筆尖鋼我們一般説的就是筆頭部分。我進入制筆行業以來,筆頭不銹鋼材料都是從日本進來的,不僅是國內,國外的制筆材料不銹鋼材料也是日本的。”
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目前,直徑0.5-1.0毫米的碳化鎢球珠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産需要,還大量出口。但直徑僅有2.3毫米的球座體,無論是生産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中國每年要生産380億支筆需要用一噸12萬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産筆尖的鋼材,付出外匯1500萬美元。
這是一種來自瑞士公司的筆頭一體化生産設備,生産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筆頭裏面有不同高度的臺階和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筆頭的關鍵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兩個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這樣一個技術要求。”寧波貝發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説。
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僅有0.3-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時還不能開裂,小小“筆尖”考驗著中國製造。
突破:給數百億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
為了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這一重點項目的攻關。
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認為,鋼材要製造筆頭,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著鋼材品質,這個配比找不到,中國的制筆行業永遠都需要進口筆尖鋼。
為了提煉材料,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説,因為開發這個産品沒有可借鑒的資料,都是從一個成分的配比從幾十公斤的開始煉,各種成分加入多少這個次數沒法統計了。
筆頭産品的生産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王輝綿他們必須自主開發一套前所未有的煉鋼工藝。沒有任何參考,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調整參數、設計工藝方法。
突破的靈感來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活得軟硬適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對應的鋼水裏就要加入工業“添加劑”。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如果能把塊狀兒變細變薄,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的更加均勻,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
經過五年數不清的失敗,在電子顯微鏡下,太鋼集團終於看到了“添加劑”分佈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規模煉鋼十多次後,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於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可以驕傲的寫上了“中國製造”的標誌。
在貝發筆業的測試實驗室,用太鋼原料生産出來的筆芯正在進行極限測試,在同一個角度下,每支筆芯都要連續不斷地書寫800米不出現斷線情況,這已經是對這一産品的第六輪測試。
現在,一些筆頭企業已經開始使用,在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